药物“害”肝?
你知道吗?900种以上的药物已被证实可以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其中包括相当部分中草药。所谓药源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引起的肝脏病变。
据统计,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一般人群中10%、老年人群中40%的肝炎为药物性的。在美国,15%~25%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病死率高达50%;在日本,1964~1973年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加了10倍;在法国,10%的肝炎患者是药物性肝病,其中40%肝损伤患者年龄超过50岁。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主要有如下类别:
抗生素 如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抗结核药 除链霉素外其他大部分抗结核药均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其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对肝脏损害较大,在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
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
抗真菌药 氟康唑、酮康唑等;
其它西药 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抗肿瘤药、循环系统药物、降血脂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麻醉药;
中药 如大黄、雷公藤、决明子、何首乌、鱼胆、乌头等。
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根据是服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停药后的效应。防治药源性肝损害,一要重视预防,严密监视各种毒副反应,定期检测血象、肝功能,对过敏体质、有肝肾疾病、新生儿、孕妇等应更慎重;二是一旦诊断或怀疑为药物性肝损害,应立即停药,解毒护肝,对肝功能衰竭者可用激素治疗。
推荐:单味中药抗乙肝病毒抗病毒药物的深度剖析
双线作战护肝脏
3月15日,法国赛诺菲-安万特集团在其北京亦庄工厂召开了“保护肝脏从根本做起——肝细胞膜的修复”媒体交流会。与会专家指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病变,肝细胞损伤是共同的病理基础,最常见的肝细胞学结构改变为肝细胞膜及细胞内的细胞器膜受损,从而影响到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和酶的活性。因此,治疗与纠正肝细胞损伤是各种类型肝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病毒、药物、酒精和脂肪是肝脏的“四大天敌”。肝炎病毒中,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最为常见和凶险。乙肝病毒进入肝脏后,会在肝细胞中持续复制,不断破坏肝细胞的结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有5%~10%会转变为慢性乙肝,其中约15%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常见肝病,我国大中城市成人脂肪肝的平均患病率高达10%。正常情况下,肝脏本身只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脏的4%~7%,如果肝脏内脂肪含量过高,脂肪会在肝细胞内沉积,导致肝细胞变性,医学上称为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富贵病”密切相关。
俗话说:“酒多则伤肝”。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可是酒精对肝脏的伤害也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大量饮酒,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而如果长期饮酒,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炎患者如不及时治疗,23%的病人大约10年左右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此外,药物对肝脏的损伤不可忽视,据统计,900种以上的药物已被确认可以导致药物性肝病。肝脏毒性药物会直接攻击肝细胞,损伤肝细胞膜以及细胞中的肝细胞器如线粒体,导致肝细胞的死亡;也会通过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
专家建议,肝病治疗应当双线协同作战:一方面有效延缓或阻止攻击因子对肝细胞的毒害,如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的复制、彻底戒酒、减肥、停用疑似损伤肝脏的药物等;另一方面还应当增强肝细胞的防护功能,预防肝细胞的破坏和死亡。
生物膜保护剂是肝细胞保护的重要药物,如多烯磷酯酰胆碱(易善复),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1,2-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含有大量游离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人体自身无法合成,是构成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结构。它通过与人体细胞膜,尤其是肝细胞膜的结合而起到保护、修复及促使肝细胞再生,从而发挥它的各项治疗作用,因此,易善复也称为肝细胞膜治疗剂。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1761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