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6月9日食品资讯: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万别吃”为主题的文章阅读率高居不下,很多食物被冠以“有毒”、“致癌”甚至“致死”。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年初发布的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显示,在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骗、健康养生这些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
在众多传播迅速的食品网络谣言中,记者梳理统计发现,五种花招最常见,它们常常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往往披着貌似“科学”的外衣,有着相似的情节与结论。
花招1描写“真人真事”吃××致死
吃了两串街边烤羊肉串,全身出血身亡——“真人真事”的吃XX致死
2014年4月,一则“烧烤致人死亡”的消息在各网络论坛、贴吧、朋友圈、QQ空间上被大量转载,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年仅28岁的王某全身出血,抢救无效身亡,“此前吃了两串街边的烤羊肉串,死后化验出吃的竟然是死了好几天的老鼠!!还查出了王某体内有少量老鼠药!!”
尽管当地官方都辟谣并未收治过任何鼠药中毒患者,更没发生死亡,但在这场网络闹剧之后,更多版本的“老鼠烤串致死”又在网上传播,比如济南传一12岁男孩吃过“老鼠肉烧烤”中毒死亡;辽宁本溪也传出5岁小孩吃了路边死老鼠肉烤的“羊肉串”全身出血,抢救无效;杭州也出现一名12岁男孩吃肉串死亡。一年内,全国多个城市均曾出现过类似信息,后经证实均为谣言。
招数拆解:这类谣言动不动就是吃了送命。专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广泛传播,在于描述的场景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描述细致、具体,消息发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诊医生”等身份自称,把整件事包装为身边的“真人真事”,容易让人信以为真。食用的“后果”又触目惊心,出于震惊,读者往往顺手转发。
花招2冠以“权威信息源”
妇幼保健院提示您,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冠以“权威信息源”
今年年初,一则“多种饮料含肉毒杆菌”的微信帖引起家长恐慌。其中,一条来自“妇幼保健院的提示”传播最为广泛。消息称:“妇幼保健院提示您,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告诉家里有小孩的朋友,刚看了新闻:可口可乐、爽歪歪、娃哈哈AD钙奶、多美滋、雅培、美汁源果粒奶优菠萝味的,都含有肉毒杆菌。现在紧急召回,希望有儿女的爸爸妈妈相互转告。”
娃哈哈公司相关负责人辟谣,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调查谣言源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声明,确认这条网络消息为谣言,所提及的各款饮料都未因食品安全或质量问题收到召回通知。
招数拆解:这种以“某地检验检疫局公布”、“某权威媒体曝光”、“某研究机构发布”等“权威信源”为包装的谣言广为传播。专家提醒,网友看到类似消息时要留意查看真实信息源,即关注是否有权威媒体或官方发布过,并查看发布消息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身份信息。对于一些冠以“权威信息源”,但内容专业性不强,语言表述情绪化或逻辑牵强的文章,不要轻信或随手转发。
花招3用恐惧性标题吸引粉丝
《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条死了三个》、《这些食品都致癌,千万别再吃了!》——用恐惧性标题吸引粉丝
记者统计发现,许多食品安全类谣言往往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条死了三个》、《镇安凉皮出大事了》、《这些食品都致癌,千万别再吃了!》、《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等。
研究发现,这些吸引眼球的谣言,发布者大多是微信营销号,主要目的是吸引粉丝,为日后营销吸引人气。这些账号发布的微信并非每条都是谣言,大多平时发布的以心灵鸡汤或段子类内容为主。
招数拆解:“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研究人员指出,在微信看到某些食品被与死亡、疾病等危言耸听的词汇搭配在一起时,不要恐慌,要敢于质疑其是谣言的可能。若怀疑一条微信的真实性,不妨翻看该账号此前发布的历史消息,可大致判断其发布信息是否真的权威。
花招4渲染加工环节的“脏乱”
脏乱差配上触目惊心的“地下水勾兑色素”——渲染加工环节的“脏乱”
去年底,微信上一则《凯里市饮料造假窝点被端!不要给小孩喝饮料啊!扩散!!》的消息引发关注。后媒体与当地多部门求证,最终确认该网帖反映的情况是网友“移花接木”所致。该文中描述了假冒饮料加工窝点脏乱差的环境和触目惊心的“地下水勾兑色素”的情景,强调“小孩吃了致癌”。
同样在去年,双汇集团新闻发言人刘金涛在官网发表声明称,《火腿肠还敢吃吗?实在太恐怖了,求扩散》等谣言严重损害双汇声誉。这则谣言中,把国外企业对猪、羊、马等动物尸体进行搅拌、粉碎等无害化处理的画面通过移花接木,配上火腿肠的生产画面,制成两段视频,并加上双汇部分产品图片。
招数拆解:网络传播研究者发现,不少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络谣言,描述、渲染食品“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比如肉制品的谣言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以此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
花招5借“应季”热点炮制“对口”谣言
每到夏季吃西瓜,其谣言就应季而生——借“应季”热点炮制“对口儿”谣言
每到盛夏来临,消暑美食的西瓜便会陷入“打针”传言,称“不法商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内注射色素、甜味剂,让西瓜变得又红又甜”,或“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注射膨大剂,损害肝肾、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一些文章还配有注射器和西瓜的合影照片,称“有图有真相”。
很多专家为此做实验粉碎谣言:西瓜打针10分钟后便会变质,不到24小时即已腐烂,注射色素和饱和糖溶液的瓜瓤有腐坏变馊的味道等等。
招数拆解:植物学博士史军举例分析,“打针西瓜图片有不少值得怀疑处。瓤中黄色较硬的条带是注射留下的痕迹,同一西瓜中的其他条带和白色瓜子为何没被染成红色?其实氮肥施用量、生长后期遇低温、品种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条带现象。”
对于网络谣言明显的“季节性”,网络传播研究人员发现,很多谣言跟当下热点话题有关,夏季吃西瓜,西瓜的谣言“应季”而生,秋季吃大闸蟹,螃蟹的谣言便出现。前段时间“辣条”成为热词,《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条死了三个》谣言便随即诞生。谣言制造者抓住热点炮制“对口”文章,往往能迅速引发关注,增加阅读率和微信影响力。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044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