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都叫兽”学习如何应对儿童依恋症(2)

besoo2020-01-13  58

导读:心理学上的“依恋”是指在儿童和特定,比如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连结,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模式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过一个经典的研究,他让幼猴做出选择,一个是铁丝做的猴子,身上提供了食物,而另一…

跟“都叫兽”学习如何应对儿童依恋症(2)

心理学上的“依恋”是指在儿童和特定,比如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连结,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模式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过一个经典的研究,他让幼猴做出选择,一个是铁丝做的猴子,身上提供了食物,而另一个是柔软的、毛茸茸的布猴子,身上很温暖但没有提供食物。幼猴的偏好非常明显:幼猴大部分时间都攀附在用布做成的猴子身上,尽管它们偶尔会到铁丝猴子身上取食。

哈洛的研究表明仅仅食物并不是依恋的基础。养育者温暖的怀抱、对婴儿的抚摸、充满爱的注视和回应,都是婴儿不可或缺的依恋连结。当儿童体验到对父母有所依恋的时候,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的时候,只要他们的出现便会得到安慰。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研究了一个广泛应用的测量依恋的实验技术,通过婴儿对陌生情景的反应来给儿童的依恋分类。儿童对陌生情景的反应取决于他们与母亲依恋的本质。她把依恋关系分为“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矛盾依恋型”和“混乱依恋型”。

在“安全依恋型”中,当母亲出现时,儿童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

在“回避依恋型”中,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

“矛盾依恋型”对母亲的反应是既积极又有消极的混合,刚开始时,矛盾型儿童紧紧地挨着他们的母亲,他们几乎不去探索环境,他们甚至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她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现出巨大的哀伤;然而一旦母亲回来,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她接近,一方面却又踢又打,十分生气。

“混乱依恋型”的儿童,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她的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似乎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他们的混乱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这些依恋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和类似的成人依恋类型相关:

1、“安全依恋型”——安全、自主的建立人际关系

  2、“回避依恋型”——不安全、否认的成年人,他们理想化、诋毁、否认以及贬低过去和当前的依恋

3、“矛盾依恋型”——忧虑重重的成年人,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很困惑或者不知所措

4、“混乱依恋型”——未解决的紊乱的人,他们常常是创伤或者忽略的牺牲者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0165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