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心理原因_自杀类型解读

besoo2020-01-13  41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分析自杀心理原因可以尽可能防止更多的自杀出现,自杀是心理极度不健康以及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论自杀心理原因是什么,逃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杀崔真实:2008年10月2日被发现在家中死亡,警方推测为自杀。据悉,崔真实…

自杀心理原因_自杀类型解读

乐雅养生网导读:分析自杀心理原因可以尽可能防止更多的自杀出现,自杀是心理极度不健康以及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论自杀心理原因是什么,逃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自杀

崔真实:2008年10月2日被发现在家中死亡,警方推测为自杀。据悉,崔真实一直受到“导致安正焕死亡的25亿韩元私人债务”的谣言煎熬,29日还接受了警方调查,所以,很可能感觉自己名誉尽失,以至轻生。

问题一:你有过自杀的念头么?

我没有做过这个调查,但是,我想,一个人一辈子几乎不可能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吧,只是更多的人没有这种勇气罢了,或许我们身上已经拥有一些我们不忍心舍弃的坛坛罐罐,又或者还有很多你放不下的人,你未尽的心愿。

问题二:为别人活还是为自己活?

很多人表示,自己活在别人的唾沫和眼光里,那种唾沫足以淹没自己,那种世俗的眼光也足以把自己扼杀,所以他们老是特别在乎别人的想法,从而忽略了自己。所造成的结果是,别人从来不会考虑你真实的想法,而且相应的不会尊重你,这样,反而让自己处于被动且痛苦的状态!

我不是不赞成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而是在考虑别人的想法之前先为自己想一想,自己是什么东西?什么是让自己最需要的,怎样活着才不枉此生?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因此,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问题三:社会化的自我

所谓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2005年,另一位自杀身亡的韩国女性李恩珠,年轻漂亮又红得发紫,为什么要寻短见呢?就像理解林黛玉为什么嫁不成贾宝玉就非得泣血身亡?李恩珠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美好的生活等着她――你让她离开演艺圈,那和要她去死有什么区别?可是如果要继续呆在演艺圈里,每天又总要面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负面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就崩溃了。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整容女人的采访,有人问她整容疼吗?她说非常疼!别人又问,“那为什么还要整呢”?她说,“因为可以更漂亮”。别人再问“万一整容失败呢?” 她的回答让人不寒而栗,“那我就去死,重新做人,我受不了活得平平常常,扎人堆里都找不出来。”

她觉得自己这一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光彩照人的站在舞台中央,台下是无数双手在热情飞舞――说心里话,我总觉得这样的人生虽然激动人心,但也危机四伏。还不如刘嘉玲呢,虽然没有大红大紫过,也没有得到过什么特别的奖项,而且还遇到过众人皆知的倒霉事,但是一路走过来了,到39岁还做了CEO,这才叫不辜负生命。当然这些都是我作为俗人的想法,我知道我这样的人这一辈子是成不了艺术家的,也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中央泪流满面。不过,至少我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当一种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可以尝试另一种。

自杀类型

利他性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自我性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

失调性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没有)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宿命性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传染性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星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研究表明,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对1973年~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越多媒体报道,内容越详尽,则引致自杀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学者们认为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

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学者们强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心理要健康。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0219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