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人类自身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心理过程。经过心理上的自我意识的发育,婴儿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物相互区别开来。本文带你了解什么是自我意识,跟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宝宝认识自我。
小强盗的故事
宝嘟儿妈最近又在犯愁,宝嘟儿成了“小强盗”。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喜欢上了别的小朋友的小自行车,爱不释手,嘴里嘟嘟着把人家从车上赶下来,自己骑着玩个没完。开始的时候,宝嘟儿妈并没在意,以为孩子喜欢小车,那我们自己买一辆就是。可是新车买来了,款式和品牌都是一流的,结果宝嘟儿到了院子里,照抢不误,自己小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其他小朋友的小车,宝嘟儿妈郁闷了,这孩子怎么“总是抢来的饭香”呢?
让宝嘟儿变成“小强盗”的不是小朋友的小自行车,也不是宝嘟儿的“怪脾气”,而是宝嘟儿的自我意识。一岁到两岁的宝宝自我意识正在觉醒,他们觉得“我的就是我的”,无法区分自己和环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也是我的。听起来像个小强盗的逻辑。
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也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宝宝自我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母婴共生(3~4个月)
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不用感受外界的不适刺激(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相对封闭的环境。而当宝宝呱呱坠地,人生的第一个“创伤”也便开始了——宝宝诞生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里。但此时宝宝会以为自己和妈妈仍然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称之为“共生”,宝宝分不清哪个是妈妈,哪个是自己。有一天,宝宝会发现,也许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
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他们注意到,原来妈妈并不是无时无刻的存在着的。尿布湿了、肚子饿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无论怎么哭闹,好像事情都没有改变,原来我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哇哇的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和探索。有趣的是,1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成为“物—我知觉分化”阶段。
镜像视觉认知(1~2岁)
1~2岁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宝宝的自我意识改变通常是随着发音的进步而进行的[i],例如“我”和“我的”这些词汇。他们使用这些词汇和自己的名字还不大灵光,1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做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
有心理学家做过镜像认知实验[ii]。
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好像和自己有点关系,但大概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
矛盾中的自我意识萌发(2~3岁)
2~3岁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可是,事实上许多事他不能做,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出现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谅解的。
在这一时期,宝宝对自我的了解和描述也发生了改变,心理学家发现:2岁宝宝的自我描述更多的围绕于一些事实性的基本自我特征,比如他们会说“我是女孩/男孩”“我是小孩”等,这些自我描述内容的获得无疑都是爸爸妈妈的强化中获得的,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骄傲地在众人面前让宝宝“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当宝宝发出类似数字的词语时,就会得到妈妈和大家的唏嘘赞叹。
当宝宝长到3岁后,他们的自我描述里常常会出现对自己所处事实的简单描述、自己所有物或喜欢的东西等等,尽管这些描述并不总是正确的。这一时期的表述常常围绕在实物、方位指代等,但他们这些思考大多是不系统或不合逻辑的,他们总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0271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