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1、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甘肃当地在腊八这天并不喝粥,而是要吃“腊八糁饭”。这种“腊八糁饭”的制作方法是:在腊八的前一天下午,事先要将黄豆、豌豆、大豆等煮熟煮烂待用。在腊八这天早晨天亮之前,再用小米、大米、糯米煮成粥,然后再加进去事先煮好的豆类,而后再加上一把白面搅和成“糁饭”。如有条件再加点肉臊子,那就更香了。其实,兰州人的“腊八糁饭”,就是由腊八粥演变而来的,比粥更稠罢了。只不过腊八粥是用来喝的,而腊八糁饭却不能喝而只能吃。其实这种“腊八糁饭”却是最具特色的腊八应景食品。过去,甘肃人吃“腊八糁饭”,要在天亮之前就得吃罢。传说谁家的腊八糁饭吃得早,谁家的庄稼就会黄得早,成熟的早。腊八的糁饭却不能吃尽吃完,要留一部分,其意是年年吃剩有余。在吃腊八糁饭之前,首先要用做好的糁饭,在自家的大门上抹一个厚厚的“十”字。
2、“腊八糁饭”的民间传说
这种用腊八糁饭在大门上抹“十”字的习俗,是从江南传到甘肃的。相传,江南某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有一户三口之家,母亲在逃荒的途中活活饿死。剩下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沿街乞讨。为了给年幼的女儿找个生活的出路,老父亲给女儿头插草标,卖给了一户有钱人家,这时正值腊八前夜。第二天早晨女儿在这个有钱人家,端起碗来喝腊八粥。忽然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亲至今仍在寒风中沿街乞讨,不由得涕泪俱下。于是,她拿起粥碗,用碗中的粥在这家门外边,抹上个厚厚的“十”字。心想如果今天老父亲乞讨路过这个家门时,门外边抹的那个粥“十”字,即可让父亲充饥果腹。
后来,这位孝女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并很快流传开来,家家效仿。每到食腊八粥的时候,人们都在自家的大门上,用腊八粥抹一个“十”字,从此这种习俗也就沿袭了下来,并代代相传。
3、甘肃腊八第一碗粥要糊墙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民间视为春节的开始。这天,家家户户清早起床,要吃用米、芝麻、豆类、红枣、花生、葡萄、核桃仁等八种食材混合熬煮的腊八粥,也叫“福寿粥”,认为吃了腊八粥就可以增福增寿。第一碗腊八粥要糊抹在墙壁和大门框上,称作“糊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祭献过神佛与祖先的腊八粥,用来喂牲口,据说牲口吃了就会膘肥体壮。腊八过后,家家就开始磨面,做干面,拆洗衣被,打扫房屋,置办年货了。
过去,腊八节还有一种观冰的习俗。这一天的早晨,天蒙蒙亮,村民们就到河边去刨冰块,背到自家的地头和房屋的中央。待到天明日出,再观察冰块上纹理的变化,如果冰块上的冰纹多,就预示着来年庄稼茂盛,五谷丰登;反之,则预兆来年收成欠佳。
腊八节的佛教由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佛教信徒普遍认为这一节日来自于佛教。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凈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后,开始时过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祇吃很少的食物,到后来已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钵盂的奶粥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喝了之后,很快恢复了健康。之后他在尼连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舍给百姓。「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粥由此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腊八粥典故之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1180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