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咏春拳起源于哪里
1、咏春拳起源于哪里呢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佛山咏春拳一门是梁赞先生一脉相传,因咏春拳收徒严格,易学难精,能真正入门的弟子不多,由于梁赞先生一生的努力,使咏春拳能在佛山一带得以发展。门下众徒更为师门努力发扬光大,一代武圣李小龙更是一门楷模。
2、咏春拳的传说故事
2.1、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2.2、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2.3、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解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2.4、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2.5、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祖师严咏春原籍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3、怎样练咏春拳
3.1、转马
用脚板转,要钳住,加上手法练习,如披肘等等。
3.2、进马
擦着地而进(不擦也行),重心在后脚,先慢速,再快速练习。
3.3、退马
擦着地而退(不擦也行),重心在后脚,先慢速,再快速练习。
3.4、蛇形手
咏春拳的基本手。
3.5、连环拳
放松练,打出速度,练到一定程度劲力就会自然出来了,再配合马步练。
3.6、练马力
可独脚站马步,练马力。
3.7、抓筷子
练指力、腕力、前臂力。
练咏春拳有什么好处
咏春能发展到今时今日,皆因其理论和技巧合乎现今人体结构科学。咏春拳是一套以柔制刚的功夫,所用的技巧是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理论;其要诀是借力、打力和卸力。咏春不是以力量作为先决的条件,反而以技术来御敌和攻击。
虽然学习咏春过程不会使用力量型的拳击,起跳转身踼脚等的大动作,但是咏春拳的技巧,就是对依据人体构造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完全应用在实用格斗之上。最好的证明就是: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合理科学的基础上,吸取全世界各种拳法、腿法、步法等精华,才能创立自己的截拳道。
以咏春拳日常练习的黐手模式为例,就是采用两者攻击圈的范围内以肢体互相去摸索对手拳路,以彼此的皮肤感觉、关节活动、身体转动去进行攻防之战,从而增加反射神经的反应。而咏春拳理论中强调精神和肉体的放松,以达至面对任何环境能保持冷静,容易看破对手的防线;如懂得适当运用肌肉,使力量得以全力发挥。
练咏春拳要注意什么
1、练功时间:肾气归元功法练习时间宜是申时至亥时(即下午5时至晚上11时)。这段时间练习可以活跃肾纳内气,促进心肾相交,滋养五脏六腑,起到练气化精、练精化气、益补精肾的作用。当然,在早晨或其馀时间练功亦可以,无任何负作用,不会走火入魔。
2、练功环境:最宜空气清新、人少寂静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风吹袭。
3、在此功锻炼中要节制性生活。
4、饮酒不要过量,要少饮,酒醉可使气乱,少饮也能助气。
5、不要动怒,怒火伤肝,发生气逆,有害身体。
6、在练功中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