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时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给受害者提供帮助的一种现象。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试想以下场景:一次严肃的开会,领导板着一张脸,对有成绩的下属作了简单的表扬,然后对工作中出现了错误的下属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这个时候被批评者脸已经红到了脖根,头快要埋到桌子里了。他很希望能有一位好心的同事能够帮自己说句好话,能让自己有个喘息的机会。但是尽管在场的同事很多,大家却都保持沉默。你也感到气氛很紧张了,要是再没有人说句话,这位可怜的同事就可能没机会继续做你的同事了。这个时候,你会选择继续沉默还是勇敢地站出来呢?
有一种选择是为同事辩解,陈述他平时做得很好的方面。这种情况下说明要么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见不得别人受委屈;要么你和这位同事平时就是好朋友,看到朋友如此窘迫,不为他争取一下实在说不过去。
另一种选择就是坚持“沉默是金”,少说话,免得领导迁怒于自己,惹祸上身。职场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不太熟悉的人们之间,同时这种行为也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对于后一种情况,有的人会想:为什么别人都没有任何行动呢?我跟着他们这样做会不会对我更有利呢?即使是错的,也还有“法不责众”作为理由。当周围的人很多时,我们通常会情不自禁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同时做出更多的利己行为。
对于旁观者现象,有一种解释是从众,当大多数人都不采取行为,而自己也很矛盾要不要站出来时,只要没有人站出来,自己也就不会挺身而出了。这是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在情况很模糊时,任何一点具有“指示”意味的行为都会被当成做决定的理由,然后就心安理得地跟着大众走了。这其实是人类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反应。
还有一种解释是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自己不去帮助同事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他人身上,自己的责任会相对减少。此时就更有理由选择回避这种让自己会感到焦虑的情况了。
职场中选择向前或者退后,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无可厚非。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行为的,为了不一样的目的,固然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唯独需要注意的是,选出来的答案,一定要是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哪怕是做一个职场的旁观者,否则你还会陷入新一轮的焦虑。(文章来源:朋辈心理咨询团编辑部的新浪博客)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6199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