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中医治疗

besoo2020-01-13  120

导读:小儿蛔虫病有脏寒、胃热和寒热错杂证三种,但临床以胃热证多见。审胃热一证,多为脾湿所化,脾湿与胃热常相互蕴郁而成。临床以口干口臭、腹胀便秘、舌苔黄腻为特征。故治疗胃热蛔虫病,用附连六一汤参以安蛔、驱蛔之剂,常能应手而愈。  例:王某,男,6岁…

蛔虫病中医治疗

小儿蛔虫病有脏寒、胃热和寒热错杂证三种,但临床以胃热证多见。审胃热一证,多为脾湿所化,脾湿与胃热常相互蕴郁而成。临床以口干口臭、腹胀便秘、舌苔黄腻为特征。故治疗胃热蛔虫病,用附连六一汤参以安蛔、驱蛔之剂,常能应手而愈。

  例:王某,男,6岁。常诉腹痛,瞬息即解。曾吐蛔、便蛔多次,叠进驱虫之剂未能见效。迩来腹痛又发,乍作乍止,痛作对坐卧不安,大声呼叫,干呕心烦,腹内有块,欲便不出,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胃中有热则虫动”,治予泄热安蛔。

  处方:川黄连3克,明附子O.6克,乌梅6克,川棟子6克,枳壳3克,淡竹茹6克,延胡索9克,台乌药6克,薄姜1片,大枣3枚。1剂。

  二诊:药后腹痛干呕已止。惟见疲乏嗜卧,精神委靡,大便3日未解。蛔既安伏,当乘机驱之。原方去乌梅、,川棟子、竹茹、延胡索,加生大黄4. 5克(后人),玄明粉(冲服) 4.5克,使君子9克,怀山药1 2克。服1剂后便下蛔虫十数条,舌苔黄厚已退,虫积已去,续予调补脾胃而愈。

  【按】本例为虫痛之属于胃热证者,在泄热安蛔之后,又投以行气驱虫之品,使安伏之虫一举而下。陈复正指出:“小儿虫痛,凡脾胃怯弱者, 多有此证。其攻虫取积之法, 却又未可常用,及取虫之后,速宜调补脾胃”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6303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