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时间助人,让你觉得拥有更多时间。
沃顿商学院的凯西·莫吉内尔(Cassie Mogilner)在其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为一些实验对象安排了助人活动:如为病童写一张祝福卡、批改一篇学生的论文。然后安排对照组做其他事情。第一次实验中,对照组被要求去计算一篇拉丁语文章中字母E的数量(浪费他们的时间);第二次实验中,对照组被要求做自己的私事;第三次实验中,对照组被允许提前离开实验室。每次实验,帮助他人的实验对象都感到自己比对照组拥有更多时间。
肯为别人奉献时间是否真的让人感到拥有更多时间?乐于助人是提高生产力的秘诀吗?莫吉内尔教授,捍卫你的研究吧!
研究表明,奉献时间为他人做事,比单纯浪费时间、做自己的事甚至获得额外自由时间,更令人感到“时间充裕”。在头两个实验中,莫吉内尔和同事发现,为病童写祝福,或在周六早上拿出时间帮助他人的人,比其他实验对象更易感到自己拥有“无限”未来。在第三项实验中,帮助问题高中生修改论文的人不会把时间看得很稀缺,更倾向于说“现在有空”。他们还会将感受付诸实践——莫吉内尔和同事问这批研究对象,下周能抽出多少时间来回答网上的问卷调查,他们的平均答案是38分钟,比被允许提前离开的人多出9分钟。在接下的一周中,帮助学生修改论文者的确比其他组做得更多,完成调研平均用时多出7分钟。
问:是什么原因令人产生这种感觉?如何解释“时间越给越多”这个悖论?
莫吉内尔: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佐薇·钱斯(Zo Chance)以及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也是这项研究的合作者,我们在研究前曾设想过一些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可能是社会关系、事件意义或是助人带来的乐趣,使得研究对象感到更轻松从容。但研究结果呈现出的解释是——奉献时间的人感到自己更有能力,更自信,也更有价值。他们借此感到了成就感,使他们得以在未来完成更多工作。这种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觉得,时间是可以争取的。
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
问:要搞清楚,你说的是人们感到好像拥有更多时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实际拥有的时间变少了,因为他们将一些时间贡献给别人,毕竟一天只有24小时。
莫吉内尔:没错,客观来看,他们的时间少了,但他们感到效率变得更高,由此可以强化他们的生产力。当然,若你献出的时间太多导致没法做其他工作,这招就不管用了。我们的研究显示,即便为他人奉献很少时间,你都会感到自己能在有限时间里做更多事。我们在“星期六实验”中,要求一些实验对象花10分钟帮助别人,而要另一批实验对象花半小时。我们发现,在助人为乐增加自己未来幸福感方面,花费半小时带来的幸福感并不比10分钟的成倍增加。曾有研究显示,金钱的益处更多地与用在什么地方有关,而非花费了多少。我们的研究与这项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问:乐于助人者感到时间增多,会不会因为他们全力以赴地工作了?
莫吉内尔:或许是吧,但我们都会拖延,都需要休息,尤其在感到压力的时候。如果你休息时,放任自己做点看电视之类不用动脑子的事,你可能会很享受。但它无论在感觉上还是实际上,会消耗你的时间,无法减压。你还不如做点帮助别人之类的事情,这能令你一天都充满能量。
问:替懒惰的同事来做这个采访能算数吗?
莫吉内尔:当然。任何为他人着想又需要耗费时间的事情都算数,“他人”包括熟人和陌生人。在施粥点做志愿者可以算,为你的另一半做他/她爱吃的晚餐也算。
问:读者们要想试着让自己感到更从容,还有其他方法吗?
莫吉内尔:一开始我研究的是人的快乐和幸福感,并注意到现有的许多研究专注于金钱,以及如何高效地花钱。但我发现,相对于金钱,时间即使算不上更重要,也是同等重要。我的生活就是这样。时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规划、思考以及行为之中,并且极为有限。时间紧迫,以至于我们对它变得极度吝啬;而吝啬,却让我们感觉更糟。佐薇的很多研究均显示,人们在给予他人金钱后感觉自己更加富有。我们认为,观察人们在奉献时间方面的类似效应会非常有趣。
问:没人告诉你“时间就是金钱”吗?
莫吉内尔:当然有,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在经济学课堂上学到,考虑机会成本时,时间将会被赋予货币价值,确实有些人的薪酬以小时计算。但是,当人们将时间与金钱画上等号时,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
其他研究表明,人们在造句过程中,当遇到与金钱和时间相关的词汇时,前者耗时更多,情绪也差。主要考虑时间的人会与朋友和家人有更多交流,更加幸福。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在现实世界的咖啡店中亦然。在咖啡店中做造句并回答我们问题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偷偷地观察他们的行为。
问:所以说,关注时间而非金钱能让人感觉更加幸福。
莫吉内尔:对,奉献时间让人感到更加高效。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640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