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艾難覓:三年之艾無處尋27年前,我在中國中醫研究院跟隨謝宗萬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當時謝老正在編著《中藥材品種論述》,同辦公室的劉素娟老師為謝老的著作配圖。提到劉老師,她本是中央美院徐悲鴻大師的末班弟子。在那非常的年代,因為政治原因,劉老師遠離人物畫像。劉老師創作的眾多植物墨線圖,自然流暢,獨具特色,其中一幅艾葉墨線圖,令我印象尤深,珍藏至今(見附圖)。從那時起,我對蘄艾、對李時珍故鄉蘄春一直懷著憧憬與嚮往。
27年間,我前後兩次到訪蘄州,站在伴隨李時珍成長的瀕湖之畔,我為「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的勝景所陶醉,心似波湧,思緒萬千。蘄艾與其潛在功力相比,還應發揮更大作用,蘄州與歷史上的知名度相比,更應大有可為。
此文擱筆之時,我分別打電話給在蘄州擔任藥業領導和行政負責的兩位朋友,希望再多幫我買些艾條。對方的回覆令我驚愕,「雖說蘄艾家家種植,戶戶收藏,但多為自用,蘄艾栽培並沒有形成規模,因為價格上與其他地區沒有競爭力,農戶並無意欲多生產,故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需要,今年可以幫助多採些、多留些。」早些時候,我得知這些年因農藥的過量使用,當地名藥蘄蛇已難覓蹤影,如今三年之艾又無處可尋。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醫亡,亡於中藥之說」,看來並非聳人聽聞。
孫思邈曰:「只針不藥、只藥不針、只針不灸、只灸不針皆非良醫」。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寶貴遺產,弘揚時珍精神,醫藥需並舉,任重亦道遠。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6519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