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1、优化胰岛素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治疗达标”的原则;②胰岛素治疗应尽可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③治疗方案应简便易行;④正确掌握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⑤通过选择适当的胰岛素制剂和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低血糖;⑥制订有效的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胰岛素种类多种多样,胰岛素治疗方案也五花八门,不管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案,血糖控制达标都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①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②每日2次或者更多次的预混胰岛素注射;③三餐前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④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持续胰岛素泵注射。
2、胰岛素应用原则
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建议是: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当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7.5%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这是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治疗指南中胰岛素开始使用的建议。胰岛素治疗的现实目标是,在没有不能接受的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患了2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以实现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制订简便经济的治疗策略,以便于胰岛素治疗的开展。有关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既往的荟萃分析以及综述资料均推荐:“口服药物加用每天1次基础胰岛素注射”作为开始胰岛素治疗的首选最佳方案。有关基础胰岛素的选择,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相比,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的时间与效应曲线更平稳,作用时间也更长。使用口服药物加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血糖波动,并且便于开始胰岛素治疗。
3、选择基础胰岛素:NPH还是甘精胰岛素
至于基础胰岛素的选择,常用的NPH对于1天应用1次胰岛素模式来说并不理想,因为它在皮下注射4-8小时内出现活性高峰,作用持续时间也较短(15-18小时)。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是一种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在瓶装酸性环境中是可溶的(单体),不合异质蛋白,不需再混匀。皮下注射后,甘精胰岛素在皮下形成六聚体,在靠近等电点情况下发生沉淀,这可延长甘精胰岛素的作用时间。与NPH胰岛素相比,甘精胰岛素六聚体缓慢分解入血可产生平稳的血清游离胰岛素水平。甘精胰岛素作用持续时间同样也比NPH胰岛素长。在长期治疗情况下,血清游离胰岛素浓度可保持稳定。与NPH胰岛素相比,甘精胰岛素这些特性使得其可减少夜间低血糖事件以及血糖水平的每天变化,延长胰岛素作用时间,一天一次,控制24/小时。
2型糖尿病患者要不要打胰岛素
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是有益处的,它可使血糖浓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有利于自身胰岛功能的恢复;并能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代谢异常,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
下列情况必须使用用胰岛素治疗:
1、病人长期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对口服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差,血糖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口服降糖药物有禁忌,如应用口服药物出现过敏反应。
3、存在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口服降糖药后可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应激状态,如病人处于外伤、手术、妊娠、严重感染等情况时该用胰岛素来有效控制血糖浓度,以利于机体度过应激状态。
5、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合并结核病等等。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病人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应该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它对控制糖代谢异常,减轻并发症,使病人安全度过危急状态都是十分有利的。
2型糖尿病何时用胰岛素最合适
一般来说,目前医生启用胰岛素有两个标准,即早期选用和晚期选用,这两个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分别为7%和9%。
首先还是讨论一下晚期标准,即当糖化血红蛋白>9%时,必须立即停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促分泌剂),改用胰岛素治疗,为什么呢?因为当糖化血红蛋白>9%时,意味着胰岛B细胞处于衰竭或严重被封闭状态,这时,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促分泌剂)对胰岛B细胞发挥不了促胰岛素分泌——降血糖作用,反而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加速其凋亡或衰竭,而胰岛素是降血糖最有效、最迅速、最安全的药物,适时改用胰岛素治疗,迅速降血糖,改善糖脂毒性,反而会使几近衰竭的胰岛B细胞恢复部分功能,这样也许为今后再次改用口服降糖药创造了条件。
然后再来讨论早期选用胰岛素的问题,当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口服二甲双胍或者吡格列酮、拜糖苹等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时,可考虑早期选用胰岛素,参见前文《基础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的起始和优化》。当然,这种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仍>7%),已经预示着患者已被诊断为糖尿病并经过了某些方式的治疗,那么,更早之前即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否应选择胰岛素治疗呢?笔者认为还没有必要考虑应用胰岛素,因为此阶段,自身胰岛B细胞还只是储备功能不足,但还能基本“应付”自身糖代谢的需要,当然,若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这就特别要求患者长期全方位呵护你自身的胰岛B细胞,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某些药物(如二甲双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