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妈妈们平时有没有在空闲的时候了解过优生胎教的由来,很多人一直以为胎教是西方的舶来品,后来翻阅资料才知道,原来胎教在我国由来已久,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优生胎教的由来!
1、你知道胎教的历史起源?
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例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这要比希腊学者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一千多年。胎教起源于中国,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承认。早在1987年,日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井深大先生和千叶大学多湖辉教授等人组成的访问团,来我国访问期间,在北京的报告会上,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传起来,并讲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面的东西。而且,井深大先生的一本论述胎教的专着《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书中也是这样肯定的。
到了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人大一良方》中就立有“胎教论”,对胎教进行了专篇论述。而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并且对清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清代的陈梦雷等人的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列入儿科分卷之首来给以强调。就连清代末期着名思想家康有为的着作——《大同书》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即:“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又如三国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着名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期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着《小学》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意思是:对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实行教育,这样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这些实质上是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增强营养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要求,是属于现在优生学中的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的内容。
另外,中国古代着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好坪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
至于古代医学家、重视胎教的就更多了。例如隋代着名医生巢元方,唐代“医圣”孔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都在自己的着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方法。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着作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就强调指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
2、从计算年龄能想到什么?
人在母体内的这一段时期是很重要的。“哇”的一声,从离开母体时则为诞生。人们常常认为这是一生的开始,但并非如此。我们的生活是在母体内时就已开始。因此,我们寄宿于母体的一刹那才是真正的诞生。所以,准确地说来,人的年龄应把母体内280天计算在内,这样,宝宝一出生已经是10个月了。这10个月是在母腹内度过的。
按照佛教的概念,受胎之时就是诞生之日。因为从人的形态逐渐形成的胎儿起,已经承认他是一个人。实际上;承认不承认胎儿是一个人,是研究零岁教育时的一个关键。
目前,人们了解到婴儿在母体内就具有一些能力,已经能够基于这种知识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了。
3、“胎教”从何而来?“胎教”的目的是什么?
胎教为我国首创,是世界教育史和医学史上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发现。
相传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王后之所以能生育出“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的周文王,在于她在怀胎时注意生活起居,修身养性,还坚持晚上请音乐师来唱诗。西汉戴德在所撰《大戴礼记·保傅》中,追述了殷周时代就强调对太子的教育要从胎儿时期开始,并命名为“胎教”。至于什么是胎教呢?
《辞源》中“胎教”辞条,给胎教下了一个定义,谓“旧时说妇女怀孕后,其思想、视听、言行,必须谨守礼仪,予胎儿以良好影响,名为胎教。”可见,胎教就是通过人为措施,使胎儿身心得到更好发展,使后代在生命伊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以期日后成为既健康而又聪明的优秀人才。由于胎教的含义十分广泛及人们进行胎教的自觉程度不同,胎教又常分为广义胎教与狭义胎教,以及有意胎教和无意胎教等。
据汉朝韩婴记载,孟子的母亲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太伍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这些都是有关胎教的最早记录。
后来历代医家关于胎教的论述,日趋丰富,例如宋朝陈自明的名着《妇人良方大全》中专有“胎教”一门。古人强调妇女妊娠时应平静形体和心态,不出恶言、不听淫声、不视邪色,听诵诗书讽咏之声,避免七情等刺激,以保胎儿先天禀赋之充实,以利胎儿身心健康之发展。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进一步把胎教的内涵,扩展为通过优化父母的自身条件,调节孕期母体的内外环境,不断向胎儿传递各种优良信息,免除不良因素和刺激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胎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方法,可分为直接胎教或称狭义胎教,包括音乐胎教、语言胎教、触碰胎教、运动胎教、光照胎教等,以及间接胎教或称广义胎教,包括孕育准备、营养胎教、环境胎教、情绪胎教等。
胎教的目的在于为胎儿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刺激以促进胎儿的发育,为儿童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胎儿在母体内是有感觉的小生命,对外界刺激和变化均有反应。有实验证明,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均可透过母体进入子宫,作用于胎儿。
研究表明,在受孕的第4周,受精卵即形成一根头大尾细的神经管,能对直接的或是接的刺激作出反应;到了第8周,胎儿大脑皮层能粗略分层,脑细胞发育迅速,对母体传来的信息比较敏感;妊娠23周时,胎儿大脑皮层结构已经形成,沟回增多;至出生前脑细胞分裂已基本完成,脑组织的发育基本定型,此为接受“胎教”的物质基础。
基于这些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胎教逐步盛行起来,美国、日本等国纷纷设立了胎教指导站或胎儿大学,通过语言、音乐和动作等方法使母、胎沟通,进行胎教。大多数学者认为自胎儿5个月-6个月开始即可进行系统教育,也有自28周胎龄(7个月大的胎儿)开始给予规律的教育程序,直至分娩。
总而言之,胎教已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而无忧奶爸网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肯定能够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胎教方法,并最终实现优生目的,帮助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更健康、更聪明的宝宝!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348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