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会这么焦虑呢?因为在中国的哲学中,一直在提倡“我们的生命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服务之上”。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词,叫“自我实现”。另一个在心理咨询行业影响力最大的专家、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过“成为你自己”。所以我的感触很深。
大概在六七年前,如果我在课上讲到“成为你自己”的话,一定会很多人问:“武老师,成为你自己难道不是相当于变得自私吗?”如果关乎教育,甚至会有人这么问:“如果让孩子做自己,Ta杀人、放火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很多人认为“做自己”等于自私,第二部分是很多人不知道“做自己”是什么。
“自我”与“自私”不同
马斯洛专门研究“自我实现”,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成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贵的同情心,并不是“可怜”。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界,都怀有很深的感情。
这是一种很平等的感觉,因为我成为了我自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我会由衷地觉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这种时候就会出现“我爱自己、我也爱你”。这是理论上的说法。
但是反过来想,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自己”是“自私”呢?因为Ta没有真正地成为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爱。当你真正体会到爱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之间自然而然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连接。但是当我活在一个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时,你和我是各立的,这个时候我会深深地感觉到做自己是自私的。
在自我成长的时候,会经过一个“自私”的阶段。但当Ta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我”和“自己”有了连接,Ta能很容易地将其他人和其他事物连接在一起。
好的关系让你成为你自己
“自我”在关系中形成,“自我”在关系中呈现,“自我”在关系中疗愈。
“自我”听起来讲的是“我”一个人,但实际上“自我”最初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之后又在亲人、伴侣、亲子、工作等关系中呈现,并且会在这之中被疗愈。例如,如果你有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它会起到极大的疗愈功能。
所有好的关系,都是让你成为你自己。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体验到爱、体验到接纳。我们再用镜子做比喻——如果我不照镜子,我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所以我需要通过镜子来认识我自己。
而这个镜子有两种,一种是“哈哈镜”。例如中国的父母,他们会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如果孩子做不到,他们就会很失望,这样一来,孩子是无法从镜子中照见自己的。孩子认为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但他们看到的只是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是谁的。
而另外一面镜子是平滑的镜子,平滑的镜子可以如实地照见你是谁。你不仅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见你是谁,还可以看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为何中国人“做自己”会焦虑?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会这么焦虑呢?因为在中国的哲学中,一直在提倡“我们的生命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服务之上”。
而为别人服务体现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没有价值,我需要得到你的认可,而认可并不建立在“认识到自己是谁”之上,而是我在讨好你,让你感到高兴、满足。
如果你和别人建立的关系是为别人而服务的、戴面具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这是不会对自我成长有利的。这也是失去自己的过程。
有很多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问我:“武老师,您觉得中国人有多少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一般人会认为只有10%左右,但是我说:“其实有99.9%的中国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他们很震惊:“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说:“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诉我们‘做自己’这件事是错的,你的生命为的是让别人高兴。在家要听从于父母,在学校要听从于老师,在工作单位需要得到领导的认可,你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
“螺丝钉”这个词比较现代,那么会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只有新中国的人,才会有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的。
孔子在《论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人要建立在做好事上。“仁”字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二”,也就是说,我必须在关系中对你好,对你实行“仁义”,我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人。
因此,按照中国一直以来的人生哲学来讲,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要对别人好,否则你就是“禽兽”。
如果经常出国的话,可以感受到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不自在”——笑得不自在,走路不自在。
在国外,就算是一个大街上的清洁人员,都是开心的。而在中国,就算你的职业再“高大上”,比如作家、主持人、心理医生。但由衷地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无论在哪个圈子中,都不算多。
很多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是由你的职业决定的,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做到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的。因此你会觉得这份工作不值得,但真正的原因是,你还不知道怎样过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
传统孝道中的“毒”
传统意义上的“孝”即“子承老”。很多人会因为我反对孝道而攻击我,他们认为我反对孩子养父母。其实并不是的,我反而是很赞成的。在中国的养老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孩子经济能比较好而去赡养父母的话,这是应该做的。
但关键的是“子承老”的另一部分——孩子要承接父母的意志。这就更是有“毒”的。
之前提到的“仁义”的“仁”,并不能体现出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毒”性有多大,但“孝”这个能够充分展现。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这才叫做“子承老”。那么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了,他们的生命是建立在让父母高兴之上,这其实是中国人没能“做自己”的核心。
所以很多孩子会觉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会让父母不高兴。但这是“做自己”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必须要让他们“不高兴”,但并不是跟他们作对。
我对我的很多来访者都说过:“你想做自己没必要去叛逆。”但是能感觉到在他们的观念里“毒性”非常大,他们在强烈地传达着“就是要和父母作对”的信息,如果不这样,他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自己”。因为在大部分的事情上,他们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3505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