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中国专家历经十余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细胞内小核苷酸的失衡,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有望突破多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的困局,为相关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使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看到了希望。……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专家杨宝峰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自1998年开始了针对中国人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研究,为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及研发疗效确切的药物寻找可靠依据。
通过大量基础和临床实验,课题组成功地锁定了抗心律失常的关键点——小核苷酸(miRNA)。结果证实,正是小核苷酸的失衡引起了体内某些蛋白质的变化,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据杨宝峰教授介绍,小核苷酸是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遗传编码物质,它存在于人体细胞内,调节人的生长发育,传递人体生物信息,其中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信息。
据了解,恶性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杨宝峰教授解释说,心律失常就是心律紊乱,心脏不能正常射血,而心力衰竭则主要指心脏收缩无力,不能为周身正常输送血液。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伴有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
目前,中国有心力衰竭患者近千万,每年因恶性心律失常猝死者近百万。多年来,临床主要使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现有药物疗效也仅达30%—60%。
杨宝峰教授领衔完成的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刊登于近期出版的英文期刊《自然医学》。之后,《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科学期刊纷纷发表评论,高度评价杨宝峰教授的研究。两位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英文名分别为MarkE.Anderson和PeterJ.Mohler)在同期《自然医学》上联名撰写评论文章,文中评价说:“杨的发现有力证明了miRNA是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物质,抑制miRNA可明显降低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这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带来了新希望。”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4635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