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有因需治本

besoo2020-01-13  122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强迫症的症状虽然形形色色,但就症状的意义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起病人极大焦虑与痛苦的强迫想法。这类想法是不随意的,病人觉得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以至越来越紧张而焦虑。……令人痛苦的症状春雪是位二十六七的少妇,有一件事情…

强迫有因需治本

乐雅养生网导读:强迫症的症状虽然形形色色,但就症状的意义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起病人极大焦虑与痛苦的强迫想法。这类想法是不随意的,病人觉得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以至越来越紧张而焦虑。……

令人痛苦的症状

春雪是位二十六七的少妇,有一件事情令她痛苦不堪。原来她在看报纸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是需要在心中默念的。而当春雪拿起一篇文章或一份试卷开始看时,眼瞅着第一行的前几个字就是读不动。虽然她心里明白那几个字是什么,却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越着急越坏事。她感觉自己的语言中枢好像瘫痪了一样。另外就是反复洗手,洗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有一点细菌在上面留存。

她患的是强迫症

原来,把春雪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强迫症。所谓强迫症,通俗地说,即患者表现为一些强迫意念和强迫行为。所表现出的意念和行为,病人本身明知没有意义,然而却不能自行控制,以致为强迫症所纠缠而不能自拔。

强迫症的症状虽然形形色色,但就症状的意义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起病人极大焦虑与痛苦的强迫想法。这类想法是不随意的,病人觉得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以至越来越紧张而焦虑。属于这类的强迫想法有:接触脏东西产生的怕污染致病的想法;接触刀剪锐器而产生的怕失控伤人的想法;怕由于检查不周而发生意外危险或损失;怕各种杂念或淫秽观念、想象妨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等。另一类强迫症状是病人对强迫想法的行为反应,它们是随意的,虽然病人有被迫的感觉,但实际上它们是病人用来减轻焦虑不安的行为。由于这类行为做了以后,焦虑痛苦会暂时减轻,于是这类行为反应增强。这类强迫症的症状有过度洗手、反复检查、寻找保证或回避刀剪等。

春雪所患的强迫症属于第一类情形。春雪实际上并不是丧失了正常阅读的能力,或是神经中枢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每次阅读时,她脑中都会出现“我千万别看不进去”之类的担忧想法,这一想法严重干扰了她对文字的注意和理解,反过来又造成了她更大的焦虑和恐慌。这样一旦要阅读时,春雪的大脑不可控制地产生“我千万别看不进去”之类的想法,这点她自己未必能意识到,但这确是强迫症的症状无疑。

强迫症的自我诊断

请你根据最近一周以内的情况和感觉进行评定,评分标准分为5级:没有评为0分;很轻评为1分;中等评为2分;偏重评为3分;严重评为4分。

评分方法:将各条目的分值相加,总分超过20分,应考虑有强迫症的可能,建议您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l、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2、忘性大。3、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4、感到难以完成任务。5、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6、做事必须反复检查。7、难以作出决定。8、反复想些无意义的事。9、注意力不能集中。10、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11、反复做毫无意义的仪式动作。12、常怀疑被污染。13、总担心亲人,作无意义的联想。14、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观念。

人为什么会患强迫症?

遗传: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远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强迫症与遗传有关。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强迫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酷爱清洁。

心理社会因素: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生化: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

起因源于现实中的矛盾

形成强迫症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必然存在的实质性原因是,强迫症状常被作为一种转移矛盾、回避现实、心理防御的手段得以产生和巩固出来。患强迫症的人,几乎都是在现实中出现了令其难以化解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出现了适应性困难,这种状况使强迫症患者产生了严重的焦虑状态,让患者身心不安。这时,患者极易把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焦虑和担心,转移到对某一种强迫症状的担心和焦虑上。

消极思维方式是根本

心理正常的人有时也会遭遇现实的挫折和矛盾,如失恋、下岗、落榜,但是他们不会夸大问题的消极后果,而是去积极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或用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去调整身心,这样就有利于他们从矛盾和焦虑状态迅速走出来。此外,心理正常的人有时也会产生与强迫症患者相似的重复想法,如怕门窗未关好造成损失,怕不注意清洁卫生造成生病,但是只要他不夸大危险,不把危险的想象当成真实的事情,不对这些想法本身产生过度害怕的反应,这些想法就不会延续下去而变成强迫症状。

而强迫症患者之所以患强迫症,就在于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爱把问题往消极方面定向,而且还爱夸大消极的后果。比如心理正常的人今天心情不好,读书看不进去。那他就想:读不进去就读不进去了,干脆就不读了,去打打球,听听音乐。这样他既能迅速调整好心情,又能在以后心情平稳时,照常看书不误。可像春雪这样的强迫症患者情形就不同了,脑中一有杂念干扰,资料没读进去春雪立刻就慌了:“这怎么得了啊,我还怎么学习呀,我无法工作了,我前途全完了……”如此过度紧张恐惧的反应,会延续到下次阅读时,于是形成了强迫症状。

顺其自然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体征的神经症。患者常为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而苦恼,如反复地洗手,反复检查门锁,老想用余光看人,脑子里老出现些怪诞的念头等。当事人虽然竭力克服,但却无法摆脱。

几乎所有的神经质症的患者,都有着某种程度不一的强迫症状。

对待强迫症最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解除对自己强迫症状的焦虑,对自己的症状要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为强迫症状的出现,正是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此时你越强烈地强迫自己“不强迫”,实际上就是强迫自己去“强迫”。

“我们不去理睬它”——这正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倘若采取这种策略,那么由于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反应,即焦虑,那么久而久之,它就会感到“无聊”而告退的。而且,由于焦虑症状的解除,可以调整并逐渐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对于减弱或抑制原来的病理兴奋灶,本身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有许多人对此总要向我质疑:“你说对强迫症不理睬、不在乎,那怎么可能?你不理睬它,它就会自然消除了吗?要是一辈子这样下去,该多么痛苦啊!”“我在考试时还出强迫观念,你说我能不理、能不急吗?”

俄国文学家库普林曾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感到了可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不感到可怕的东西往往是最可怕的”

其实,对于强迫症患者,其症状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而真正在后面起作用的是他们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

所以强迫症患者(包括其他神经症患者)的人生的首要任务,是其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代之以正常人的健全心态,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

这项工作首先就要从自己对症状的态度上开始。你要想:症状出现就让它出现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对我造成一点不利的影响,也是暂时的、有限的、可弥补的。如果我能不怕,不与之对抗,我的心理素质就会越来越强,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会越来越好,我也一定会成功和幸福的。

可见,“不理、不怕、不对抗”这“三不”态度中,最重要的是“不怕”——“不怕”才能做到“不理”和“不对抗”。

有些强迫症患者虽然暗暗对自己念叨着对症状不理、不怕、不对抗,但他们实则是希望这么一念叨,强迫症状就会立即消除。所以在内心当中,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怕,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收效。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仅仅喊些“不怕”的口号,光明白了“不怕”的意义,或者仅只知道了真正怕的是什么,等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做到对症状的不怕,那么就必须通过努力和行动,确确实实地增强我们不怕的资本和实力。

“顺其自然”不是症状一来,就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做,为所欲为了,也就是说要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比如,你有工作时老爱用余光扫视旁人的强迫症状。“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要让你忍受着一定的痛苦,坚持正常工作。你可以通过认真思考、积极想象、善于质疑、主动举例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工作任务中去。这样来一旦症状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工作与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

有人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便可转危为安。”

“顺其自然”也是这样,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做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

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对生活的适应性,逐渐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正是:对抗不是出路,出路在于进取!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6967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