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效学来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给药方法和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于抗菌药物的半衰期(t1/2)、有无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及时间的长短。
4.1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有良好的后效应(PAE),其杀菌活性与血药峰浓度密切相关。此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足量给药可以获得比一日多次给药更大的血药峰浓度,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肾毒性和耳毒性与血药谷浓度水平的高低及维持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现已明确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次数为每天1次给药。
4.2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生长,达到MIC时,可有效杀灭细菌。但当药物浓度超过MIC90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第1~3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部分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克林霉素等。其杀菌作用与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时间密切相关,与峰浓度的关系不明显,无PAE或很短。当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后,再增加浓度并不能增加其杀菌作用,此类药物可以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疗效。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t1/2很短,PAE较弱。因此,除个别t1/2很长的药物可能每天给药1次,其余t1/2较短者每天剂量分2~4次给药效果好,而不会产生耐药性[1]。如头孢呋辛t1/2约80min,约有90%的药物在8h内由肾脏排泄,成人每天3次,严重者每天4次;儿童分3或4次给予。头孢曲松t1/2为6~8h,头孢拉丁90%药物在6h内以原型由尿排泄,青霉素t1/2为0.5h,氨苄西林t1/2≤1h[2]。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t1/2较长,每日1次给药基本上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较重感染仍需增加给药次数。
为确保抗菌药物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给药方法和给药间隔;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是发挥抗菌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半衰期和最小抑菌浓度是决定抗菌药物给药间隔的两个主要因素。临床应用时应高度重视,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乐雅养生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816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