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角膜上皮部分剥脱、呈卷丝状,一端附着在角膜表面,另一端游离的状态,称为丝状角膜病变(filamentarykeratopathy)。……
丝状角膜病变(Filamentary Koratopathy)是临床上常见的角膜上皮病变。患者常伴有异物感、流泪、畏光、眼睑痉挛以及瞬目反射增多等症状。本病容易复发,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局部擦除、加压绷带包扎、配戴软角膜接触镜及局部滴乙酰半胱氨酸等,效果均不理想。我们于1993年以来采用角膜浅层基质穿刺术(anterior steromal puncture,ASP)治疗丝状角膜病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本文40例(47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9~72岁。40例中原发性(原因不明)丝状角膜病变7例7眼,伴内眼手术后持续纱布绷带包扎15例16眼,伴干眼症13例16眼,伴糖尿病3例5眼以及PRK术后2例3眼,均为传统治疗无
效者。
2.诊断标准:除病史(手术史、干眼症及糖尿病史)、自觉症状外,检查时可见角膜表面有一至数根长约1~5mm的细丝索条,瞬目时或用手指推动眼睑,该条索一端固定,一端可以随之移动。任何部位均能发生。
3.手术方法:术前局部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在裂隙灯下手持消毒好的2分长针炙针(距针尖0.2mm处做一固定标志),垂直刺向丝状条索的根部,针刺2~4次,深度由针灸针前端固定标记控制,一般以刺入1/3~1/2角膜厚度为益。针刺的数目视丝状条索的多少而定,先周边而后中央进行针刺。刺毕用BSS液将丝状条索冲除。
4.术后处理:手术后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加压绷带包扎1天。打开绷带后可局部点滴0.02%地塞米松和0.5%氯霉素合剂。每日三次,持续观察1~2周。如果发现有复发或新的病灶,可在病灶处再次行ASP术。
结 果
40例47眼接受ASP后32眼一次手术成功,经过6个月至1年以上的观察,未见丝状角膜病变复发;11眼于针刺术后1~2周检查发现又有丝状条索产生,进行了第二次手术; 4眼进行了3次手术,术后局部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萧莱威)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滴眼。追踪观察一年均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到术前水平。47眼术后1~2天均有局部轻微刺痛外,无其他不适。10~15天裂隙灯检查针刺部位角膜处遗留微小瘢痕点,随时间延长,该瘢痕点不同程度的消失。
讨 论
丝状角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表面疾病。常伴有病毒性角膜炎、干眼症、眼内手术、外伤、糖尿病发生。其临床特征为一条或多条丝状物粘附于角膜上皮,初始似小的针头,在外观正常的上皮呈半透明的隆起,逐渐延长成细小丝状物,常有游离的大泡末端。在丝状体附着处下面可有上皮下灰白色颗粒状混浊。患者主诉异物感,并常伴有流泪、畏光及睫状充血等症状。近来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机理有两种学说:一是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学说。主要是由于再生的角膜上皮细胞分泌过多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使纤维连合蛋白分解,导致本病发生。二是基底膜复合体学说。主要是基底膜和前弹力膜接合异常,使得基底膜无法产生健全的基底膜复合体,容易发生本病。除此之外,还可能与类粘液形成过多有关。对于丝状角膜病变的治疗通常采用棉签蘸生理盐水、1%硝酸银擦拭,配戴软性接触镜,滴皮质类固醇及人工泪液。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不能控制复发。近来有人主张采用光凝激光器局部病灶照射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但由于设备昂贵,日前尚不能普及。我们于1993年以来,用针炙针对40例47眼丝状角膜病变进行ASP取得满意效果。其中32眼一次治愈;11眼二次手术治愈;4眼三次手术治愈。关于ASP手术的治疗机制除了机械除去丝状条索外,还可能是通过创沿瘢痕形成,使上皮细胞直接与基质接触,形成稳定的附状着结构,起到加强半桥粒和固定纤丝的作用。总之, ASP治疗丝状角膜病变具有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不需特殊设备,门诊即可进行,疗效确切,复发率极低,术后恢复快,不影响工作等优点,应广泛推广应用。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8688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