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据资料显示:德国每年死于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高达2.5万人,另外还有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必须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仅2001年日本就有1239人疑死…
乐雅养生网导读: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据资料显示:德国每年死于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高达2.5万人,另外还有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必须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仅2001年日本就有1239人疑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有报道称,每5起交通事故中,就有1起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
沸沸扬扬的“文迪雅心血管风险事件”已渐渐平息,但留给我们的种种启发却值得进一步探讨。众所周知,药物对人体具有双重作用,好比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来正常治疗功效的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某些不良反应。林林总总的药物大军。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洪水猛兽”呢
指导专家
向红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柴瑞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华传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医师
张相林: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主任、副主任药师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据资料显示:德国每年死于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高达2.5万人,另外还有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必须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仅2001年日本就有1239人疑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有报道称,每5起交通事故中,就有1起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那么,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双刃剑”呢
尘封的记忆:历史上12次药物灾难
1、使用了1000年的毒药:医学界曾发现多宗儿童肢端疼痛的怪病,症状为盗汗、手足发红并剧痛、口腔炎、脱毛及烦躁不安,少数儿童不明不白地死亡。直到1947年,名医华卡尼从病人尿中发现大量水银,才揭开真相。而水银用作药物已有1000年历史,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梅毒等。
2、奇异的蓝色人:1900年至1940年,欧美各国发现有些病人变成了蓝色人,阳光照射到的皮肤呈蓝色,未照到的部分则呈灰色,经研究后证实是银在皮肤上导致的银质沉着症。数十年来药厂出产的含银药物,被认为用在皮肤及黏膜上有抗菌作用,因此将硝酸银、弱蛋白银等药物用作局部消毒,药厂声称安全无毒。
3、头癣药中毒: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很多,那时尚无抗霉菌药物,皮肤学家用醋酸铊治疗。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服后,可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4、氨基比林灾害:1922年,欧美发现很多“粒细胞缺乏症”,对各种感染失去防御能力,容易发热、发炎。11年后,才从尸体解剖中发现骨髓中毒,是服了氨基比林所致。此药已使用了40年之久。
5、金盐中毒:20世纪20年代的肺结核被视为绝症,那时出现了金盐特效药,费用昂贵,其实毫无效果,且有毒性,令病人有皮疹、肝肾损害、粒细胞缺乏等症状。
6、减肥药灾害:1935年欧美国家突然出现大批白内障患者,尤以肥胖妇女为多,失明者占1%。原来是因为服了一种减肥剂——二硝基酚。此药本来是一种炸药,后被发现能加速新陈代谢、减轻体重,且经试验认为“无毒安全”,以致爱美的妇女纷纷服食,数逾100万人。
7、女性长出阳具:1950年美国许多女孩的阴部像男性,阴蒂粗大似阳具,当时被认为是“阴阳人”,后经发现是孕妇服了孕激素所致,其实此药对习惯性流产并无疗效。
8、无毒变为剧毒:1951年法国有一些疥疮病人头痛、呕吐、虚脱、失明,类似中毒性脑炎,中毒者270人,其中110人死亡。原来是服了二碘二乙基锡,金属锡本身并无毒性,但与有机碘结合就产生强烈毒性。且证明对疥疮毫无疗效。
9、药厂隐瞒毒性:20世纪50年代美国默利尔药厂推出降低血胆固醇的新药三苯乙醇。结果数十万人服后不适,1000人患白内障。经过研究,此药对动脉硬化并无效果,药厂在动物试验时已发现此药有毒副作用。
10、上世纪最大药物灾难:1961年,西德3位医生报告,许多孕妇生下没有手、腿的恐怖怪婴,很快发现是一种用于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所引起。西德卫生部立即发出命令,禁止出售此药,但在应用6年期间,德国已有8000个怪胎。其他17个国家也受其害。
11、减肥药后患:1967年欧洲中部出现罕见的“肺高血压症”。病人气促、胸痛、突然晕厥。经过追查,病人曾服用降低食欲的减肥药氨苯唑咻。
12、少女阴道癌之谜:1966年至1969年,美国波士顿妇科医院发现有8名十几岁少女患阴道癌,非常少见,经过追查,少女的母亲曾因先兆流产而服过乙烯雌酚。以后又发现有91名少女阴道生癌。
药物的反作用:不良反应知多少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
1、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常见,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他作用。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4、特异质反应:是指极少数人应用某些药后产生与药理作用亳不相关的反应。
5、致畸作用:指孕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反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妊娠妇女服药时的妊娠阶段。
用药的误区:危害健康的大敌
误区一药越贵效果越好
现在普通患者到医院就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对于医生强调的饮食、运动、心理治疗不以为然,总是期望医生能给自己实实在在地开一些药,有些人甚至信不过医保类药品的疗效,一味追求价格昂贵的“特效药”,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久而久之,对药物产生了一种过分依赖的心理。下面这几种观点不同程度地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
①只要是正规医院的大夫开的,或者自己从药店购买的药品都是安全的;②只要能治病,吃的药种类越多效果越好;③同一种药别人用得好好的,自己吃肯定也不会出问题;④药物的说明书中列出的不良反应越多,这种药就越不安全。
误区二中药无毒,西药有害
很多人都觉得西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不能长期服用;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很多药方都是长期沿用下来的,相对更安全。然而,专家们认为这种观点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红丁教授认为,总体来看,中药中的植物成分比较多,一般来讲对身体的损伤要小一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引起某些不良反应的可能。向教授就曾经碰到一个患者,他误服了一种据说能够治疗肾病的中药,但结果却导致了肾功能衰竭。实际上有很多种中药都具有一些毒副作用,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中药就可以随便用。北京同仁医院的柴瑞敏主任指出,一些宣传的所谓“纯中药”其实是添加了某些西药成分,比如优降糖。其实任何一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不良反应,认为“中药无毒”的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北京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教授谈到,对这种说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药有不良反应,但要看其严重程度如何,有无防治方法。中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良反应,有些中药含有一些有毒性或药效剧烈的成分,在使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注意总结循证医学的证据,有些药物可能短期内没有什么毒副作用,而有些药物如果长期服用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相关背景:
据第16届全国医院药剂科主任年会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已知可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材有243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4期《药物不良反应通报》中,共通报了8种中药,其中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6种。
用药的宗旨:药物疗效是首要因素
既然药物不良反应如此受到关注,那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对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向红丁教授认为,医生在临床上开处方药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看疗效,其正作用必须明显;第二是不良反应必须要少;第三是服药尽量方便,有些药物从1天3次减成了1天1次,这样病人不但不容易忘记,而且易于接受;第四是价格,他希望药物的价格不要过高,某些药物从出厂到卖给患者,价格翻了几十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要尽量减少流通环节,方便病人,减轻病人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仝小林教授谈到,临床医生要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问题。因为糖尿病的治疗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因为治疗糖尿病而引起其他疾病,就会得不偿失。要充分考虑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的治疗的效果。药效和毒性之间本身就是辩证的关系,因此在应用时要考虑配伍的问题,也就是尽量使安全性达到最大,有效性达到最好。
作为中医糖尿病科的专家,华传金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在临床上选择的中药一般都是药效非常明确的品种,比如糖脉康冲剂等。
正视个体差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可能有些患者会问,同样的药,别人用着好端端的,怎么我一吃就有问题呢?专家告诉我们,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生理、代谢水平存在差异,造成了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另外,老人、孕妇、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的人特别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伤害。其实只要正确服用,同样的药物对大多数使用者都是安全的,只有极少数人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那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如何应对?专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很多情况下病人对药物的了解非常有限,但也不要对自己该吃的药物一无所知。不能只知道药物的数量和大小,要对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另外对自己的年龄、病情、并发症要心中有数。尽量避免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尽量做到能口服的药物不肌注,能肌注的尽量不要静滴给药。一旦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药,并尽快到医院就诊,严重的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对症治疗。
仝教授呼吁医护人员要提前做一些宣教工作,让病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及时处理。
据专家介绍,老人与小儿更易发生药品的不良反应。老人常有多种慢性疾病,是主要用药人群,许多研究揭示了年龄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关。另外,一般女性比男性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更大。
不良反应监测:任重而道远
世界各国政府和卫生团体都非常重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英国在1963年设立了药品安全委员会,并于1964年开始施行黄卡系统,即不良反应自发呈报制度,采用黄色卡片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警惕性。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医院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在全国设立了28个地区监察中心,由药理部门或毒理中心合作开展监查工作。澳大利亚自1964年建立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1970年成立了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事宜。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于1968年开始推行国际药品监督计划试点,并于1970年设立永久性的WHO药品监测合作中心,至今参加WHO国际药品监察合作计划国家有52个。
我国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和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1983年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1984年颁布药物管理法;1998年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计划;1999年发布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通过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各个渠道的不良反应报告,最大范围内收集、审核和评价这些信息,对药物做进一步的评价,如果发现问题,会采取修改说明书、限制使用范围,甚至取消药物批号等措施。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0283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