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组织细胞病检查,恶性组织细胞病如何诊断鉴别

besoo2020-01-14  41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恶性组织细胞病检查项目有哪些。以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如何诊断鉴别,恶性组织细胞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恶性组织细胞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血常规、骨髓象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血…

恶性组织细胞病检查,恶性组织细胞病如何诊断鉴别

乐雅养生网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恶性组织细胞病检查项目有哪些。以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如何诊断鉴别,恶性组织细胞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恶性组织细胞病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血常规、骨髓象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

一、检查

1.外周血 患者就诊时血象正常者仅约10%,其余均有各种血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少数病例白细胞计数可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血细胞减少愈趋明显,成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约有半数患者在外周血片末端边缘易找到异常细胞(特别是用浓缩法或在白细胞层)。

2.骨髓象 在骨髓涂片中多数仍可见到各系正常造血组织。分析241例骨髓涂片,有66.4%骨髓呈活跃或明显活跃;33.6%呈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由于病变呈灶性分布很不均匀,有时多次骨髓穿刺均未能找到恶性细胞。当各种恶性细胞混杂在骨髓涂片中出现时,可呈大小不等及多形性。细胞学形态的变化国内外描述并非尽同。1964年全国血液学术会议上,根据细胞形态特点,分成下列类型:

(1)异常"组织"细胞(恶性"组织"细胞):体积较大(20~40μm)外形规则或呈不规则圆形,胞质比一般原始细胞丰富,胞质深蓝或浅蓝色,深蓝者常无颗粒,浅蓝者可有少数或较多细小颗粒,可有数量不一的空泡。核可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枝状,偶有双核者,核染色质细致或呈网状,核仁显隐不一。

(2)淋巴样"组织"细胞:如淋巴细胞大小,外形和淋巴细胞或内皮细胞相似,可呈椭圆形、不规则圆形或狭长带有弯曲的尾巴。胞质呈浅蓝色、灰蓝色,含有较多细小颗粒,核常偏于一侧或一端,核染色质较细致,偶见核仁。

(3)单核样"组织"细胞:形态颇似单核细胞,但核染色较深或粗颗粒较明显。

(4)多核巨细胞:体积甚大,直径可达50μm以上,外形不规则,胞质浅蓝无颗粒或有少数细小颗粒。通常含有3~6个核或核成分叶状,核仁或隐或显。

(5)吞噬细胞:体积可以很大,单核或双核,椭圆形偏位,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胞质中含有被吞噬的成熟红细胞或其碎片、幼红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等,一个吞噬细胞最多可吞噬20余个血细胞。

据我们观察,认为异常"组织"细胞及(或)多核"组织"细胞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而淋巴样和单核样细胞在其他疾病中也可出现,无特异性诊断意义。至于骨髓涂片中有多少异常的"组织"细胞即可诊断,一直无明确规定,1959年郁知非等报道的18例,骨髓异常"组织"占有核细胞的10.5%,最多达88%。

3.组织化学染色 本病特殊细胞的细胞化学反应多表现为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苏丹黑染色阴性或弱阳性,糖原染色多为弱阳性弥散反应;酸性磷酸酶染色多为中等度强阳性反应能被酒石酸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染色弱阳性~中等阳性反应;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强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ASD氯乙酸萘酯酶和碱性磷酸酶呈阴性反应,溶菌酶染色阳性, 1-抗胰糜蛋白酶和 1-抗胰蛋白酶阳性。

4.生化检查 有62%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54.3%尿素氮增高;亦有部分病例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5.47.6%血沉增快,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低。

6.病理检查 淋巴结皮肤、肝脏、骨髓等病理活检找到恶组细胞。

7.X线 胸部X射线摄片多有改变,如:弥漫性或间质性浸润、散在的粟粒状及小结节状阴影,或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但X射线表现一般为非特异性,而经常与并发症同时存在。

8.CT、MRI检查 发现头颅、腹部、肝、脾、腹膜后淋巴结及胸部等病变。

9.B超 肝脾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腹水等。

以上是对于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易混淆疾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如何鉴别?

一、鉴别

恶性组织细胞病应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鉴别。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因此单根据临床表现极易发生误诊,综合国内报道的669例初诊误诊率高达69.4%。国内文献报道的误诊病种多达70多种,常易误诊的情况:①因发热、出血、全血细胞减少而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②因发热、黄疸、肝脾大而误诊为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等;③因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胃肠道症状而误为伤寒、败血症、肠结核等;④因便血、腹泻或腹部肿块而考虑为肠道肿瘤、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等;⑤因发热、咳嗽、气短、胸液而误为肺部感染、肺肿瘤、肺结核等;⑥因发热、血尿、水肿而诊为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甚至尿毒症;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⑧因发热伴有心包积液或胸腹腔积液而误为多发性浆膜炎;⑨因鼻咽部溃疡而误为坏死性肉芽肿;⑩因发热、皮肤结节溃疡或红斑而误为皮肤结核、非化脓性脂膜炎、蕈样霉菌病等。此外,有不少病例误为外科疾病而施行手术探察,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

有骨髓的细胞形态学的支持,可以帮助诊断,但是许多非肿瘤性疾病也可引起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常与本病鉴别。

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的概念 是指有明显的原发病存在,由于原发病的某些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组织细胞增生,待原发病去除、刺激减轻后增生的组织细胞可自然消失。当原发病诊断明确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程度较轻时,后者易被忽视。但若重症患者,其组织细胞反应强烈,而原发病诊断不明时易误诊为“恶组”。已知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疟疾等可引起骨髓组织细胞增多,并有吞噬血细胞现象。过去对组织细胞增生的概念及分类比较混乱,20世纪70年代提出将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分为3类:①感染性: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包括上述疾病及肝炎,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等;②变态反应性: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皮炎性淋巴结病及某些疫苗接种反应;③恶性肿瘤性疾病:在未转移到骨髓时亦可有组织细胞增生。

20世纪70年代初张之南等通过随访工作,发现原诊断为恶组的部分病例,经过数年之后仍存活,有的发展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以后查出为红斑狼疮;有的发现为迁延型肝炎;有的无任何疾病迹象。重新复习这些病例、过去的临床表现及骨髓细胞形态,结果:临床上发病很像“恶组”,有高热、苍白、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个别有出血倾向,其中1例当时血压已下降至80/57mmHg,自动出院。大多病情十分凶险。但骨髓细胞形态大都是单核样和淋巴样细胞,个别有异型细胞,但为数不多(不超过1%),仅有1例数量较多(约20%),血压下降自动出院,当时并无关节症状,多年后关节明显畸形变形,实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由此可见,个别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与“恶组”在初期较难鉴别。

1979年Risdal等报道19例因病毒感染引起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血细胞现象,其中14例发病前曾接受较长时间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毒检查阳性,称之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S)。其后发现不仅病毒可引起噬血综合征,很多细菌、真菌、甚至近期输血、肿瘤播散等也可引起,有称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n-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有称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hematophagic histiocytosis),此外有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atophagic syndrome)者,都是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各种血细胞。

已查明许多病原体可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①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B19;②细菌,如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噬血杆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产布氏杆菌、肺炎支原体等;③伯纳特立克次体;④结核分枝杆菌;⑤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⑥利什曼原虫。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随原发病的不同而不一,最常见的共同症状为发热,以高热居多,可伴有寒战、盗汗、纳差、体重减轻及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部分患者可有出血、皮疹、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或凝血功能障碍。VAHS尚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肺部浸润或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损害症状。VAHS常于病前2~6周有病毒感染症状。虽然噬血细胞综合征本质上属于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如无继发性感染多在l~8周内自然缓解,但在严重病例,其临床过程极似“恶组”,死亡率可高达30%~40%,病情凶险程度几乎难于与“恶组”相区别。如Chen等1991年报道10例台湾儿童由EB病毒引起的爆发性VAHS,临床表现有发热、黄疸、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和肝功能异常。骨髓检查有非典型T淋巴样细胞及少数B免疫母细胞浸润,并有成熟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最初6例曾诊断为恶组,10例均迅速死亡,从发热到死亡平均生存期为16天,主要死因为凝血功能障碍伴多脏器衰竭和机会致病菌感染。应用血清学鉴定和印迹杂交实验证实为EB病毒急性感染。

2.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细胞有不同程度减少:国内82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就诊时已有贫血者占48.4%;全血细胞减少者占14.6%;其余为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减少或三系中2系减少,少数为白细胞增高(7.3%);外周血涂片见到成熟组织细胞者占17.8%(1%~31%)。国外资料中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9l%、80%和88%。

(2)骨髓涂片可见组织细胞增多:细胞大都是成熟型或单核样及淋巴样组织细胞,可伴有血细胞被吞噬。个别病例可见少量异常组织细胞或可见到1~2个多核巨细胞。目前认为全血细胞减少不都是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过多所致,而是感染抑制骨髓的结果。

(3)其他实验室检查:常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可有氮质血症、或血胆红素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血α2球蛋白比例增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VAHS患者血清中病毒抗体滴度可升高,病毒培养可阳性。其他原因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可迟早出现原发病的征象及相应的实验检查所见。

3.恶组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 1994年冯云等报道1986~1992年确诊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与“恶组”病各13例的异同。

可以看出,从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区别有时确有困难,而病原学检查及血清铁蛋白检测对二者鉴别可能有帮助。有认为血清铁蛋白在“恶组”明显高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但亦有报道两病的血清铁蛋白均显著增高,二者并无显著差异。此外,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NAP)在“恶组”的阳性率和积分极低,而反应性NAP大多数增高。有认为“恶组”细胞分化差有较多的核分裂象,吞噬血细胞现象较少见,而反应性组织细胞分化较成熟,很少出现分裂象,而吞噬血细胞现象极为明显。我们过去的经验表明:在没有合并明显感染的情况下,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性者用药2~3天体温可渐退并可在短期内停药。虽然有少数患者可再发热,但可有较长间隔,再用药体温仍可退,需视原发病是否已同时治疗而定。我们曾对38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分析,其中16例原发病不能确定,9例未经特殊治疗体温自然下降,7例口服泼尼松后热退,热退后肝脾及淋巴结缩小,血象及骨髓象逐渐恢复正常。而恶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差,即使体温有下降,常不能降至正常或下降后短期又上升,且连续应用逐渐失效。有报道有些噬血细胞综合征应用环孢素A(cyclosporin A)有效。需强调的是,骨髓发现有吞噬现象的组织细胞增多应首先排除反应性者,因为多见,约有半数以上的反应性者较易找到原发病。一般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持续时间不长,多次重复骨髓穿刺检查变化较大,消失较快。而恶组一旦骨髓出现异常组织细胞后,重复骨髓穿刺异常细胞会逐渐增多。

乐雅养生网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乐雅养生网为您介绍的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恶性组织细胞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乐雅养生网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恶性组织细胞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4080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