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室管膜肿瘤的病理病因,室管膜肿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室管膜肿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数肿瘤的主体位于脑组织内。后颅凹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的顶、底和侧壁凹陷处,肿瘤位于第四脑室者大多起于脑室底延髓的部分。肿瘤的增长可占据第四脑室而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有时肿瘤可通过中间孔向枕大池延伸,少数可压迫甚至包绕延髓或突入椎管而压迫上颈髓。部分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占据小脑半球或蚓部内,偶可见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者。
幕上肿瘤多见于侧脑室,可起源于侧脑室各部位,常向脑实质内浸润。发生于第三脑室者少见,位于其前部者可通过室间孔向两侧脑室延伸。幕上室管膜瘤被认为是起源于侧脑室或三脑室的室管膜上皮,肿瘤既可以完全在脑室内,也可以部分在脑室内、部分在脑室外。但是,肿瘤也可能发生于大脑半球内的任何地方而完全位于脑室外,肿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嵴,可能是神经管内折叠时形成畸形的结果,这样的肿瘤好发于额叶、颞叶、顶叶和第三脑室。
二、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在室管膜瘤中,50%以上有22号染色体片段的丢失,但尚未能明确所丢失片段上的基因序列。另有研究表明猴空泡病毒(SV40)与室管膜瘤的关系较为密切。SV40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T抗原”(Tag)。Tag可通过与人DNA聚合酶α作用,刺激病毒DNA复制,并可抑制p53蛋白的功能。Bergsagel等在对11例室管膜瘤的研究中发现其中10例瘤细胞内含SV40基因相关序列,且证实有Tag的表达。肿瘤的病理学表现:
1.室管膜瘤 多位于脑室内,少部分可位于脑实质内及桥小脑角。肿瘤呈红色,分叶状,质地脆,血供一般较为丰富,边界清。幕上脑室内肿瘤基底较宽呈灰红色,有时有囊变。光镜下室管膜瘤形态不完全一致,细胞中度增殖,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可有钙化或坏死。低倍镜下肿瘤切面如“豹皮”样,为室管膜瘤诊断性标志之一。高倍镜下室管膜瘤有两种结构特征:其一为由肿瘤细胞按突起的方向向肿瘤血管壁排列所形成的“栅栏样”结构,称为“假玫瑰花”结节,其中央血管周围为由长而内含胶质纤维的细胞突起所构成的无核区,外周由肿瘤细胞核所紧密围绕;另一为室管膜瘤所特有的所谓“真室管膜玫瑰花”结节。此结构整体看较“假玫瑰花”小并少见,但对室管膜瘤有诊断价值。“真室管膜玫瑰花”结构由少量形态一致的多角肿瘤细胞放射状排列所成,中央形成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FAP、维蒙亭(vimentin)及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等呈阳性。
2.间变性室管膜瘤 分别占幕上与幕下室管膜细胞肿瘤的45%~47%与15%~17%,又称恶性室管膜瘤。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形态多样,细胞核不典型,核内染色质丰富,分裂象多见。肿瘤丧失室管膜上皮细胞的排列结构,肿瘤内间质排列紊乱,血管增殖明显,可出现坏死。间变性室管膜瘤易出现肿瘤细胞脑脊液播散并种植,其发生率为8.4%,幕下肿瘤更高达13%~15.7%。
3.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多位于脑室系统内,边界清楚,除位于脑室内者,尚可生长于透明隔、导水管及脊髓中央管内。肿瘤常有一血管蒂与脑干或脑室壁相连。光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水肿,内含致密的纤维基质与胶质纤维。瘤细胞核为椭圆形,染色质点状分布,核分裂象极少。部分瘤内可有钙化或囊变。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内未见有星形细胞存在,可与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胶质瘤鉴别。
乐雅养生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室管膜肿瘤病因,室管膜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室管膜肿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乐雅养生网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室管膜肿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6057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