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1],现笔者对我院1995年以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彩色多普勒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1] ,现笔者对我院1995年以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彩色多普勒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颈动脉体瘤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5~63岁,平均39.6岁,右侧7例,左侧3例,所有患者均因颈部无痛性肿块而就诊,体检于颌下可触及搏动性肿块,质韧、边界清、无压痛。
1.2 方法使用仪器为Dornier5200型及Philips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MHz。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头沿颈部两侧颈总动脉区向上纵、横切扫查,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大小、内部回声、位置及与其他器官的关系;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供情况、肿块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关系;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肿块内及周边的相关血流参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2 结果
共有12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其中10例经手术证实为颈动脉体瘤,另2例证实为神经鞘瘤,本组只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超声特征表现如下:(1)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内侧深部探及低回声肿块,直径3.3~6.7cm,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清晰,边缘规则。(2)肿块下缘紧邻颈总动脉分叉处,常围绕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向上及周围延伸,颈内及颈外动脉受压移位,间距增宽,颈总及颈内外动脉管腔无狭窄。(3)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有丰富彩色血流信号,呈多血供特点,呈红蓝点状、条状、网状血流束,颈内及颈外动脉穿过肿块,脉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主要为动脉性血流频谱,呈低速低阻性血流频谱,最大血流速度为23~48cm/s,平均阻力指数为0.42。
3 讨论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又名副神经节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后面的动脉外膜内,肿瘤生长缓慢,瘤体增大后往往沿动脉壁发展,逐渐包绕颈总动脉分叉,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并与动脉外膜紧密粘连,难以分离 [2] ,多表现为无症状、无功能性肿块,颈动脉体瘤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是慢性缺氧导致体内血液成分改变,刺激颈动脉体,使其代偿性增生,最终形成肿瘤,也有文献报道颈动脉体瘤10%~50%具有家族性,是一种外显率与年龄相关的常染色体疾病,非遗传性患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而遗传性患者中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3,4]。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手段有磁共振(MRI)、CT、超声、血管造影等,超声诊断的直接征象有颈动脉分叉处单侧或双侧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清晰,边缘规则;肿物内丰富彩色血流信号,且多为搏动性动脉频谱。间接征象有颈内及颈外动脉间距增大,颈内动、静脉移位。在临床工作中,颈动脉体瘤需与肿大颈部淋巴结、颌下腺及腮腺肿物、颈动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相鉴别,特别是神经鞘瘤,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引起的颈动脉系的解剖关系变化极为相似,常将颈动脉向前方推移,可使颈动脉移位、变形,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但神经鞘瘤肿物内彩色血流稀少,颈内外动脉不会穿行其间,而是受压移位,可资鉴别[5,6]。颈动脉体瘤血管丰富,所以颈动脉血管造影是确定颈动脉体瘤的特异性检查手段,但此方法具有一定创伤性,CT、MRI也可诊断此病,但价格相对较高、需要造影剂增强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优点:(1)能明确肿块内部的回声特点、形状、大小;(2)能了解肿块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关系; (3)能显示肿块内的血流丰富程度;(4)特别是高频超声具有分辨力高、无创、安全、重复性好等特点。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8254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