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细胞抵抗病原体,好似蜜蜂蜇人奋不顾身,“战斗”结束后也往往献出了生命。但如果这种自然发生的“自杀”被阻止,动了“杀机”的免疫细胞反而会攻击体内其它细胞,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病”。昨天,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发表我国科学家论文称,在免疫细胞中发现了一种调节其存活的重要蛋白———β抑制蛋白1。鉴于这可能成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靶点,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
作为体内重要免疫细胞,“CD4阳性T细胞”像一群勤劳的“兵蜂”,在血液、淋巴等外周免疫系统中“巡逻”。一旦发现病毒、细菌等“敌情”,这种T细胞会蜂拥而上,奋勇杀敌。当敌人被消灭,它们又会启动凋亡程序,自动“自我毁灭”。研究表明,及时的细胞凋亡是必需的,它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以防止发生自身攻击行为。
那么,谁指挥决定着T细胞生死存亡?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臧敬五教授研究组,经长期合作发现,T细胞内存在一种“信号蛋白”———β抑制蛋白1,它能给T细胞打“强心剂”,调控其存活与否。而当T细胞完成免疫使命、本该“牺牲”时,过量的“强心剂”则让它们继续幸存,打破了“存活—凋亡”的正常调控机制,令T细胞变得“不辨敌我”。在实验中,小鼠被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体内T细胞过激,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病,七八天内就出现尾巴、四肢僵直等症状;而被人工祛除“β抑制蛋白1”的小鼠,由于T细胞失去了大量存活的机会,发病期则延缓至13天至14天后。
为进一步验证人体内的影响,研究组抽取了多发性硬化病病人和正常人的血样。对照发现,病人血样中“β抑制蛋白1”发布的“指令”,较正常情况增强1到2倍,使T细胞24小时后的存活率仍有80%左右。而研究人员这种“强心剂”作用进行干预后,T细胞24小时存活率则降为55%左右。该论文第一作者施裕丰博士介绍,如利用这一靶点,通过针对该蛋白的RNA干扰方法,就有望阻止其生成新的蛋白,让T细胞自然凋亡,取得新的动态平衡,使疾病康复。
《自然·免疫》推介意见:中国科学家发现“β抑制蛋白1”与促进T淋巴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发病相关,这为自身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抑制人体内该蛋白的功能能否对多发性硬化病起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8286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