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疝气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误诊误治也非罕见。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疝气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误诊误治也非罕见。部分病例疝发生部位隐蔽或早期疝块隐匿,局部无肿块,使诊断困难。正是由于腹内疝的临床表现与机械性肠梗阻一致,术前确诊困难。而膈疝,特别是先天性膈疝,症状酷似上消化道疾病,也容易误诊。
疝气(colic,hernia)疝气的形成原因,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疝气的种类及一般症状有哪些?
疝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疝和小肠疝。
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
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
小肠疝: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切口疝等。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睾丸鞘膜积液:最常见,发生在睾丸鞘膜腔内,形成球形或梨形肿物,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发病后,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查呈阳性。肿块呈囊性。睾丸被积液包裹,故不能触及,而腹股沟斜疝,可在肿块后方摸到实质感的睾丸。
精索鞘膜积液:由于精索鞘状突部分未闭锁而形成的囊性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呈长条状。不能回纳,肿块较小,边缘清楚,呈囊性、牵拉睾丸时,可随之上下移动。咳嗽时无冲击感,透光试验为阳性。
腹股沟疝气(小肠疝气)-直疝
[临床表现]: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其发病率较斜疝低,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为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它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气(小肠疝气)-斜疝
[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咳嗽,便秘、剧烈运动,婴儿常在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自行回入腹腔。一般无特殊不适,偶尔伴有局部坠胀感。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影响劳动。
疝气类型(按患病部位来分)
腹股沟疝气:此类疝气可能出现、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高峰发生在初期的童年时期,80%——90%发生在男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多为老年人。
腹壁疝:这类疝气主要发生在肚脐周边部位,妇女疝气患者主要占多数。多数发生在20---50岁之间。
脐 疝:发生在肚脐,肚脐内部呈圆环凸起。脐疝10%----20%发生在婴儿、儿童,其次成年女性比较常见。
阴 疝(阴囊坠胀):男士发生在阴囊部位,产生阴囊坠胀,严重时明显肿大,行走极为不便。女性发生在卵巢部位,使得下身明显肿大,伴有坠胀疼痛感。
切口疝:(腹壁切口疝*会阴切口疝)此类疝气发生早先原外科手术切口创伤疤痕部位。切口疝可能发生在疝气手术后几个月或几年后。
出现以下情况则提示腹内疝疝内容物已发生绞窄、坏死:
①腹痛剧烈且呈持续性;
②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
③不对称腹胀,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④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
⑤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
⑥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894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