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万不可小视

besoo2020-01-14  168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发病年龄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尽管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结肠息肉万不可小视

乐雅养生网导读: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发病年龄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尽管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发病年龄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尽管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可以单发,也可多发。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

大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主要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非肿瘤性息肉中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即腺瘤。腺瘤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临床中最常见的为腺瘤,其次是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经多年演变,其中一部分会癌变。

临床表现方面:较小的息肉一般无症状,待发展致较大时会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大便潜血、鲜血便等症状。幼年性息肉往往自然脱落并出现便血,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重叠或在肛门外露出。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发现肠息肉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粪便情况。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出血多发生于排便之后,呈鲜红色,且不与粪便相混。有时粪便中有多量黏液,或在圆柱形的粪块上有一条凹陷。建议中老年人每天都要观察大便有无血样物,注意大便的次数,一旦有出血或大便习惯改变千万不要随意用痔疮来解释,应经过医生的正规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年龄大于50岁者;有肝硬化、乳腺癌、肠癌、子宫内膜癌、输尿管和肾盂癌等相关疾病者。

肠息肉和肠癌关系特别密切。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肠息肉发病就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结肠息肉病的患者,肠息肉的发病率比肠癌早发10—20年,这一时间间隙就是是息肉逐渐演变成癌的过程。40岁以后结肠息肉和肠癌均有高发的趋势。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黏膜发生息肉的几率明显增加,息肉的数量也会增多,7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50%会发生肠息肉,而约10%的息肉会癌变,最后演变成大肠癌。

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伴随着腺瘤性息肉体积的逐渐增大,结肠息肉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无蒂息肉癌变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经发现,即是小腺瘤,也应及时切除。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9064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