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 |《摄生消息论》译注之一

besoo2021-08-13  195

导读:《摄生消息论》元·邱处机春季摄生消息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

《摄生消息论》元·邱处机

春季摄生消息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熏衣,啖炙炊成积至春,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疾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饮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刘处士云:“春来之病,多自冬至后,夜半一阳生,阳无吐,阴无纳,心膈宿热与阳气相冲,两虎相逢,狭道必斗矣。”至于春夏之交,遂使伤寒虚热时行之患,良由冬月焙火食炙,心膈宿痰,流入四肢之故也。当服祛痰之药以导之,使不为疾。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身觉热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肺俞五脏之表,胃俞经络之长,二处不可失寒热之节。谚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难。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是也。

肝脏春旺

肝属木,为青帝,卦属震。神形青龙,象如悬匏。肝者干也。状如枝干,居在下,少近心,左三叶,右四叶,色如缟映绀。肝为心母,为肾子。肝中有三神,名曰爽灵、胎光、幽精也。夜卧及平旦,叩齿三十六通,呼肝神名,使神清气爽。目为之宫,左目为甲,右目为乙。男子至六十,肝气衰,肝叶薄,胆渐减,目即昏昏然。在形为筋,肝脉合于木,魂之藏也。于液为泪,肾邪入肝,故多泪。六腑,胆为肝之腑,胆与肝合也。故肝气通,则分五色。肝实,则目黄赤。肝合于脉,其荣爪也,肝之合也。筋缓弱,脉不自持者,肝先死也。目为甲乙,辰为寅卯。音属角,味酸,其臭臊膻,心邪入肝,则恶膻。肝之外应东岳,上通岁星之精。春三月,常存岁星青气入于肝。故肝虚者,筋急也。皮枯者,肝热也。肌肉斑点者,肝风也。人之色青者,肝伤也。人之手足多汗者,肝方无病。肺邪入肝,则多哭。治肝病,当用嘘为泻,吸为补。其气仁,好为仁惠伤悯之情,故闻悲则泪出也。故春三月水旺,天地气生。欲安其神者,当泽及群刍,恩沾庶类。无竭川泽,毋漉陂塘,毋伤萌芽,好生勿杀,以合太清,以合天地生育之气。夜卧早起,以合于道。若逆之,则毛骨不荣,金木相克,而诸病生矣。

相肝脏病法

肝热者,左颊赤。肝病者,目夺而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肝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实则怒,虚则寒。寒则阴气壮,梦见山林。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肝病欲散,急食辛以散,用酸以补之。当避风,肝恶风也。肝病,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支满淋溲,大小便难,好转筋。肝有病,则昏昏好睡,眼生膜,视物不明,飞蝇上下,努肉攀睛,或生晕映冷泪,两角赤痒,当服升麻疏散之剂。

夏季摄生消息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炙,惟宜发汗。夏至后,夜半一阳生,宜服热物,兼服补肾汤药。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当慎护。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每日宜进温补平顺丸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手足不仁,语言蹇涩,四肢瘫痪。虽不人人如此,亦有当时中者,亦有不便中者,其说何也?逢年岁方壮,遇月之满,得时之和,即幸而免,至后还发;若或年力衰迈,值月之空,失时之和,无不中者。头为诸阳之总,尤不可风,卧处宜密防小隙微孔,以伤其脑户。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着头皮,常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养生论》曰:夏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餍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长养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发痎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又曰: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禁饮食汤,禁食过饱,禁湿地卧并穿湿衣。

心脏夏旺

心属南方火,为赤帝,神形如朱雀,象如倒悬莲蕊。心者,纤也。所纳纤微,无不贯注,变水为血也。重十二两,居肺下肝上,对尾鸠下一寸。注曰:胞中心口,掩下尾鸠也。色如缟映绛,中有七孔三毛。上智之人,心孔通明;中智之人,五孔,心穴通气;下智无孔,气明不通,无智狡诈。心为肝子,为脾母。舌为之宫阙。窍通耳,左耳为丙,右耳为丁。液为汗,肾邪入心则汗溢,其味苦。小肠为心之腑,与心合。《黄庭经》曰:“心部之宅莲含花,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丹锦绯囊披玉罗。”其声徵,其嗅焦。故人有不畅事,心即焦燥。心气通,则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其性礼,其情乐。人年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心脉出于中冲,生之本,神之处也,主明运用。心合于脉,其色荣也。血脉虚少,不能荣脏腑者,心先死也。心合辰之巳午,外应南岳,上通荧惑之精。故心风者,舌缩不能言也。血壅者,心惊也。舌无味者,心虚也。善忘者,心神离也。重语者,心乱也。多悲者,心伤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心气冷也。容色鲜好,红活有光,心无病也。肺邪入心,则多言。心通微,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气也。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则含忠履孝,辅义安仁,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逆之则肾心相争,水火相克,火病由此而作矣。

相心脏病法

心热者,色赤而脉溢,口中生疮,腐烂作臭,胸膈肩背,两胁两臂皆痛。心虚,则心腹相引而痛,或梦刀杖火焰,赤衣红色之物,炉冶之事,以恍怖人。心病欲濡,急食咸以濡之,用苦以补之,甘以泻之,禁湿衣热食。心恶热及水。心病:当脐上有动脉,按之牢,若痛;更苦烦煎;手足心热;口干舌强;咽喉痛,咽不下;忘前失后。

秋季摄生消息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咽以泄之。立秋以后,稍宜和平将摄。但凡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炙。下痢,进汤散以助阳气。又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脍鸡猪,浊酒陈臭,咸醋粘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鮓酱之类。若风气、冷病、痃癖之人,亦不宜食。若夏月好吃冷物过多,至秋患赤白痢疾,兼疟疾者,宜以童子小便二升,并大腹槟榔五个,细锉,同便煎,取八合,下生姜汁一合,和收起腊雪水一钟,早朝空心,分为二服,泻出三两行夏月所食冷物。或胸脘有宿水冷脓,悉为此药祛逐,不能为患。此汤名“承气”,虽老人亦可服之,不损元气,况秋痢又当其时。此药又理脚气,悉可取效。丈夫泻后两三日,以薤白煮粥,加羊肾同煮,空心服之,殊胜补药。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又曰:季秋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渗泄,奉藏者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千金方》曰:三秋服黄芪等丸一二剂,则百病不生。

肺腑秋旺

肺属西方金,为白帝,神形如白虎,象如悬磬,色如缟映红。居脏之上,对胸,若覆盖然,故为华盖。肺者勃也,言其气勃郁也。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总计八叶。肺为脾子,为肾母。下有七魄,如婴儿,名尸狗、伏尸、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辟臭,乃七名也。夜卧及平旦时,叩齿三十六通,呼肺神及七魄名,以安五脏。鼻为之宫,左为庚,右为辛。在气为咳,在液为涕,在形为皮毛也。上通气至脑户,下通气至脾中,是以诸气属肺,故肺为呼吸之根源。为传送之宫殿也。肺之脉出于少商,又为魄门。久卧伤气,肾邪入肺,则多涕。肺生于右,为喘咳。大肠为肺之府,大肠与肺合,为传泄行导之府。鼻为肺之宫,肺气通则鼻知香臭。肺合于皮,其荣毛也。皮枯而毛落者,肺先死也。肺纳金,金受气于寅,生于巳,旺于酉,命于亥,死于午,墓于丑。为秋日,为庚辛,为申酉,其声商,其色白,其味辛,其臭腥。心邪入肺,则恶腥也。其性义,其情怒。肺之外应西岳,上通太白之精。于秋之王日,存太白之气入于肺以助肺神。肺风者,鼻即塞也。容色枯者,肺干也。鼻痒者,肺有虫也。多恐惧者,魄离于肺也。身体黧黑者,肺气微也。多怒气者,肺盛也。不耐寒者,肺劳也,肺劳则多睡。好食辛辣者,肺不足也。肠鸣者,肺气壅也。肺邪自入者则好哭,故人之颜色莹白者,则肺无病也。肺有疾,用呬以抽之,无故而呬,不祥也。秋三月,金旺主杀,万物枯损,欲安其魄而存其神者,当含仁育物,施惠敛容,藏阳分形。万物收杀,雀卧鸡起,斩伐草木,以顺秋气,长肺之刚,则邪气不侵。逆之则五脏乖而诸病作矣。

相肺脏病法

肺病热,右颊赤。肺病,色白而毛槁,喘咳气逆,胸背四肢烦痛。或梦美人交合;或见花幡衣甲,日月云鹤,贵人相临。肺虚,则气短不能调息。肺燥,则喉干。肺风,则多汗畏风,咳如气喘,旦善暮甚。气病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又曰,宜酸以收之,用辛以补之,苦以泄之。禁食寒食肺恶寒也恶肺有病病不闻香臭臭鼻生息肉息或生疮疥,皮肤燥痒,气盛咳逆,唾吐脓血,宜服排风散。

冬季摄生消息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温,勿泄皮肤。逆之肾伤,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一二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汗即巳。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甚损人;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烦燥;不可就火烘食物。冷药不治热极,热药不治冷极,水就湿,火就燥耳。饮食之味,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症。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不可早出,以犯霜威。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

肾脏冬旺

《内景经》曰:肾属北方水,为黑帝。生对脐,附腰脊。重一斤一两,色如缟映紫。主分水气,灌注一身,如树有根。左曰肾,右曰命门。生气之府,死气之庐。守之则存,用之则竭。为肝母,为肺子。耳为之官。天之生我,流气而变谓之精。精气往来为之神。神者肾藏。其情智,左属壬,右属癸。在形为骨。久立伤骨,为损肾也。应在齿,齿痛者,肾伤也。经于上焦,荣于下焦,卫于下焦。肾邪自入,则多唾。膀胱为津液之府,荣其发也。《黄庭经》曰:肾部之宫玄阙圆,中有童子名上玄。主诸脏腑九液源,外应两耳百液津。其声羽,其味咸,其臭腐。心邪入肾,则恶腐。凡丈夫六十,肾气衰,发变齿动。七十形体皆困。九十肾气焦枯,骨痿而不能起床者,肾先死也。肾病则耳聋骨痿。肾合于骨,其荣在髭。肾之外应北岳,上通辰星之精。冬三月,存辰星之黑气,入肾中存之。人之骨疼者,肾虚也。人之齿多龃者,肾衰也。人之齿堕者,肾风也。人之耳痛者,肾气壅也。人之多欠者,肾邪也。人之腰不伸者,肾乏也。人之色黑者,肾衰也。人之容色紫而有光者,肾无病也。人之骨节鸣者,肾羸也。肺邪入肾则多呻。肾有疾,当吹以泻之,吸以补之。其气智。肾气沉滞,宜重吹则渐通也。肾虚则梦入暗处,见妇人僧尼,龟鳖驼马旗枪,自身衣甲,或山行,或溪舟。故冬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君子戒谨,节嗜欲,正声色,以待阴阳之定,无竞阴阳以全其生,合乎太清。

相肾脏病法

肾热者,颐赤。肾有病,色黑而齿槁,腹大体重,喘咳汗出,恶风。肾虚则腰中痛。肾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欲下,膈塞不通,腹满胀,食寒则泄。在形黑瘦。肾燥,急食辛以润之。肾病坚,急食咸以补之,用苦以泄之。无犯热食,无著暖衣。肾病: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食不消化,体重骨疼,腰胯膀胱冷痛,脚痛或痹,小便余沥,疝瘕所缠,宜服肾气丸。

右四时调摄养生治病大旨,尽乎此矣。他如《灵》、《素》诸篇,皆绪论耳。屠本畯识。

摄生消息论终

《摄生消息论》译注

一、题解

《摄生消息论》原文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气功养生丛书,并用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的《邱处机集》中所载《摄生消息论》校对一过。

《南华真经》说“养形足以存生”。长春真人的《摄生消息论》正是本着这个观念,教人根据阴阳五行的道理,在一年四季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保精受气,养护生命。

长春真人曾向元太祖进言,敬天爱民,勿嗜杀戮,拯救在兵燹中的生命。而本文则进一步体现了丘祖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使人体会到真正的人间宗教的大仁大德。人们常说“神仙也是人做的”,没有神仙是不爱惜下民的,所以关注人间的神仙尤其值得人们景仰膜拜。

二、注释

1摄生:养生,养护身心。消息,消减与增长互为更替。摄生消息论:论生命盛衰的养护。

2发陈:发,生长,发生;陈,列,敷陈。《黄帝内经·素问·注》:“春阳上升,气潜发,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春三月------逆之则伤肝。”:见《素问·四季调神论》。意思是,天地之间一年四季都充盈着气。春天之气温暖和煦,属阳,阳气散发,万物感受生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气: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天地相连的状态叫混沌。《白虎通》:“混沌相连。”混沌呈气态,这个气古人叫元气,也称为“太一”、“太极”。而且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张载《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就是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的理论。两仪指天地。道教发挥《老子》、《庄子》的观点,认为“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认为“大道无形无名”,“先天地而生”,道即气,而且一气化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天地判分后,神仙游于天阙,凡人生活在地上。至于祖国传统医学则认为大自然充盈着气,“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一年四季中也有春气、夏气、秋气、冬气。还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传统医学还认为人体之气是由叫做水谷之气的水谷精华、叫做呼吸之气的天之六气和存在于肾中的精气所组成。由于人体的气必须在肾、脾、胃、肺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于是把脏腑的功能活动也叫做气,即本文中常常提到的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等。

3肝木味酸,木能胜土:五脏中的肝,五味中的酸在五行中都属木,木能克土。五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变化叫五行。《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古人认为水具有寒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火具有温热、升腾的特性,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金具有变革、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古人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乃至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予以广泛的联系,按照它们的不同的形态、性质和作用,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如,归属于木的有:四时的春、天干的甲乙、地支的寅卯、五岳的泰山、五方中的东、五性中的仁、五星中的岁星、五音中的角、五味中的酸、五脏中的肝、五官中的目等等。归属于火的有:夏、丙丁、巳午、衡山、火星、南、礼、徵、苦、心、舌等等。归属于土的有:长夏、戊己、未申、泰山、土星、中、信、宫、甘、脾、口等等。归属于金的有:秋、庚辛、申酉、华山、金星、西、义、商、辛辣、肺、鼻等等。归属于水的有:冬、壬癸、子丑、恒山、水星、北、智、羽、咸、肾、耳等等。五行的生克:生即相生,五行之间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性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把它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肝脏是心脏之母。克即相克,五行之间有制约、抑制的关系。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春天阳气初升,万物都生长发育。阳气:《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阳气盛,人身的阳气也一样旺盛,所以要注意保养阳气。阴阳:《类经·阴阳类》:“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之本,本于阴阳。”传统文化还认为,凡是活动的,外在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的范围,而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阳的范围。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营养物质,如精、血、津液属阴,而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机能活动为阳。

5啖炙炊煿:炙,烧烤,煿,同爆,油炸。吃烧烤油炸的食物。

6疏利之药:疏散解热,泄火利气的药物。

7食治方:用食物来治疗疾病的单方。

8用摅滞怀:用来抒发凝滞郁闷的情怀。

9腠里:同腠理,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纹理叫腠理。是气血津液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是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10刘处士:处士,隐居不仕的才德之士叫处士。

11一阳生:冬至日阳气初动,名叫一阳生。夏至日阴气初动,名叫一阴生。

12与阳无相冲:无,原本为繁体“无”字,当为“炁”之误,阳无即阳气。

13肺俞:穴位名。

14神形青龙:神指肝神。与“形”相对的“神”是指不可见不可闻的精神意识,而“形”则指可感知的物质肉体。《灵枢·天年》:“血气巳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道教则认为,神不仅是精神意识,还灵性地驻居在人体的脏腑器官里面主宰着它的生命状态。神形青龙,是说肝神形象像青龙。

15肝者,干也,状如枝干:肝的主要功能为疏泄和藏血,犹如树的主干,贮存和疏通营养。

16平旦:清晨。

17目为之宫:肝的生理功能与目、筋、爪有联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

18胆为肝之府: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

19治肝病当用嘘为泄:“嘘”是道教行气术中“吐纳六字气法”中的一种。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有详细解说。

20其气仁:肝气与相应。

21太清:即天,上天。上天有好生之德,培育万物。

22肝热者:热,谓热症。肝感受热邪,或阴虚阳盛所生的疾病。

23目夺:眼睛的功能消退。

24肝虚:肝的正气虚弱不足。

25支满淋溲:排尿困难,涩痛滴沥。

26呵、嘘:均为行气术中的方法。

27恐泄阴气: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常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争持中的动态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之中,一方失调,就会生病。

28症块:原作块。硬块。

29遇月之满,得时之和:比喻青壮年的身体处于最硬朗的时期,而且身体和环境也和谐。

30安息火炽,澄和心神:有两解,1,心气湿热是由于外感火热之邪;寒湿郁积而化热;七情郁积,五志化火;过食辛燥,积蓄为热等四种原因造成;心气虚热则是因为房室劳损,劫夺阴精,致使阴虚阳亢而表现为热症。所以要使心境平定,使炽热的心火安静下来。2,因为心脏主神志,所以要遵行忠孝仁义,使燥动的热衷名利的心绪安定平和,人体才不致患病。

31秋间不宜吐并发汗:吐,催吐,呕吐。

32胸脘:脘,胃腔。

33华盖:伞形遮蔽物。

34在形为皮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肺主气,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

35气逆:指脏腑气机上逆,表现为痰多、呛、咳、胸闷、嗳气、呃逆等症状。

36坼:裂开。

37奉生者少:奉,给予。奉生,给予生存。

38寝卧之时,稍宜虚歇:一人安睡。

39膈: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膜。

40命门:《难经》指右肾,认为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41生气之府,死气之庐:肾是维系生死的重要器官。

42膀胱为津液之府:古人认为津液藏于膀胱。

43困:疲惫。

44壅:阻滞不流畅。

45兢:应为“竞”。

46屠本畯:待考,疑为长春真人弟子。齐鲁书社2005年6月1版《邱处机集》所载《摄生消息论》无屠本畯跋语,亦无文末“摄生消息论终”字样。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0771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道家养生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