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来自吉林某县的刘姓父子,父亲36岁,儿子12岁。父亲在当地县医院化验尿常规时,偶然发现尿糖++++,但其本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随后又化验了血糖,结果正常。儿子的化验结果和他的情况差不多。当地医生考虑是2型糖尿病。在详细了解了父子俩的病史之后,笔者让他俩暂停一切降糖药,检查发现除了肾糖阈明显降低、尿糖阳性以外,无其他异常。结合患者既往无相关病史,且为父子同病,遗传倾向明显,最终确诊是“家族性肾性糖尿”,糖尿病被彻底排除。 “家族性肾性糖尿多呈良性经过,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本病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少数肾性糖尿患者日后会转为真正的糖尿病,所以需要随访观察。”当笔者将这番话告诉父子俩时,他们如释重负,次日便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程。 解读 事实上,类似刘氏父子这样被误诊误治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凡尿糖阳性者,均应做糖尿病相关检查(如糖耐量试验等),明确诊断,切不可单凭一项尿糖结果阳性,就轻易得出糖尿病的结论。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诊断糖尿病依据的是血糖而不是尿糖,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除了糖尿病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可导致尿糖阳性,例如: 1食后糖尿(也称“滋养性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导致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一过性糖尿,但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2饥饿性糖尿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尤其是进食大量甜食后,往往尿糖会呈阳性。鉴别时注意询问近期饮食史,必要时可给予足量的主食(每日250克以上),三日后重复糖耐量试验即可鉴别。 3应激性糖尿常见于急性脑卒中、脑外伤、颅骨骨折、脑肿瘤、麻醉等。在上述应激状态下,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应激状态结束或麻醉药失效,血糖会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4肾性糖尿肾性糖尿往往与某些肾小管缺陷有关,其特点是有糖尿而不伴有高血糖。病人无论空腹或饭后,任何一次尿液标本均含有尿糖,但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正常,常见于:①妊娠期妇女,少数(约10%~1 5%)妇女在妊娠中晚期,可因暂时性肾糖阈低下而出现糖尿;②家族性肾性糖尿(又称“原发性肾性糖尿”或“良性糖尿”),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且多为显性遗传,家族中往往有多位成员患病。病人除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外,其他肾功能均正常,不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预后良好;③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等,有时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糖尿;④其他一些少见的遗传或获得性肾小管疾病,如范可尼综合征(指包括多种病因所致的多发性近端肾小管再吸收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也可出现糖尿。但这类病人除尿糖阳性以外,尿中还含有大量氨基酸、磷酸盐、重碳酸盐等,病人往往有骨痛、病理性骨折、佝偻病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5假性糖尿(尿糖假阳性)通常测定尿糖的硫酸铜试验是利用糖的还原性显色。但尿中有不少物质具有还原性,如葡萄糖醛酸、尿酸、维生素C,或是一些随尿排泄的药物如异烟肼、水合氯醛、吗啡、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等,当它们在尿中浓度升高时,也可以出现尿糖假阳性,称为“假性糖尿”。临床可通过特殊的葡萄糖试验,如葡萄糖氧化酶试验,与其他尿中有还原性物质排出的疾病相鉴别。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0954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