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真正称得上是“无孔不入”、“无恶不作”,患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肉体到精神都无一幸免,其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和终身性的,与之相伴的还有长期高额的医疗费支出。
残害您的身体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除了血糖偏高以外,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如果因此而满不在乎、放松治疗或者干脆放任不管,持续的高血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您全身的大、小血管及神经,引起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以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最为常见。急性并发症往往来势汹汹,如果不能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 慢性并发症:与急性并发症相比,如今慢性并发症越来越多,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首要因素。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 1. 心脏病变:糖尿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和堵塞,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性心肌病,甚至发生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比非糖尿病者高3~4倍。 2. 脑血管病变:主要是脑血栓。轻者出现半身麻木或活动不灵,重则导致瘫痪、神志不清、深度昏迷,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3. 肾脏损害: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唯一的表现是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病情进一步发展最终可导致尿毒症。有资料显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糖尿病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分别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 4. 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最为多见,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致失明的危险性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我国资料报道,病程在10年的糖尿病患者有50%发生视网膜病变,15年以上者有80%发生视网膜病变,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5. 神经损害: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当感觉神经受损,患者可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丧失、无痛性心肌梗死;自主神经受损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胃轻瘫、膀胱尿潴留、阳痿、便秘、腹泻等。 6. 糖尿病足:由于长期高血糖造成下肢血管病变及神经损害,并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导致下肢溃疡及坏疽,病情严重者需要截肢。据统计,因糖尿病足坏疽而截肢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0倍。 7. 阳痿:主要由于高血糖导致神经及外周血管病变所致。糖尿病患者的阳痿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2~5倍。 8. 各种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并发呼吸道及尿道感染、肺结核、皮肤粘膜感染及牙周炎等。 9. 对孕产妇及胎儿的损害: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孕妇易出现流产、胎儿发育畸形、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等妊娠并发症,母亲及胎儿死亡率均较高。 10.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1型糖尿病或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因发病年龄早,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病情控制不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掏空您的钱袋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被专家们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10%,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4%,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糖尿病发病的低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糖尿病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美国为例,1987年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花费是240亿美元,1998年为980亿,2002年上升至1320亿美元。糖尿病患者的年人均医疗花费是10071美元,而非糖尿病患者人均花费则为2699美元。 我国2002年17个省会城市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治疗费用为188.2亿人民币,约占卫生事业费的4%;普通糖尿病患者每年人均花费3726元,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人均花费高达13897元。
缩短您的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称,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20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报告指出,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35~64岁的成年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居民早逝的主要死因之一。据统计,糖尿病可使寿命平均缩短10年。
降低您的生活质量
目前医学上对于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一旦患病,将终生相伴;糖尿病治疗注重细节管理,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有严格要求,为此,患者将会失去很多生活乐趣;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具有高度致残性,严重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来自于健康和经济两方面的担忧,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都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压力,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高达30%~50%。上述种种情况,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不少专家担心,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变革,肥胖人数剧增,可能会造成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就连儿童和青少年也不能幸免,其巨大危害甚至不亚于艾滋病。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展开积极的干预措施,已成为各国防治糖尿病的当务之急。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0971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