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名诗很多人都会背诵。大凡草木,多荣于春而枯于秋,有一种草则例外,时间短得似乎只能用“半岁一枯荣”来形容。随着夏天到来,它就提前跑到了一岁的终点,“至夏而枯”。祖先因此而命名它为“夏枯草”。正所谓:“葳蕤景致绿遮眼,夏至到来一草枯。”
“夏至、冬至乃天地阴阳交接之大时”。农历干支计时的二十四节气,年中的夏至时节,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野草也疯长繁茂的时节。但随着夏至的到来,夏枯草停止了生长,开始慢慢枯萎,不管先前它是如何茂盛、葳蕤。夏枯草这种不同于众草的特征,像一位固守着清规戒律的居士。只因夏至日到来,阴气始盛而阳气始衰,而夏枯草生长须禀纯阳之气,故当它感受到阳气始衰,便停止了生长,逐渐走向枯萎。
夏枯草选择在夏天就全身而退,在它的心中最该是有秘密的——它立志做一味良药,秉时而退,让自己的一身阴寒,留待对付那些致病的阳邪。中药药性理论对其药性的总结是——夏枯草性寒,味甘、微辛、微苦。特殊的秉性让其能够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清泄肝火的功效,为人疗病愈疾。夏枯草用它那干枯的枝叶花穗,俯身瓦罐药钵之中,用慈悲和救赎来扶助病痛的躯体以恢复健康。
夏枯草因此而得到称赞,明代医家薛己对其评价为:“其草易得,其功甚多。”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第十一卷中专门写了一篇《夏枯草赋》,对夏枯草的独特品质作出了高度评价:“余伟兹草,不与众卉俱生,不与众卉俱死,有特立之概。枯于暑而能祛暑,得严重之气。乃为赋曰:苕黄箨零,乃蕃滋兮。苦雾悲泉,甘以怡兮。冻荄温萼,贯四时兮。与麦为秋,避恢台兮。百英炜煌,独沉寂兮。喜肃畏嬴,自忻戚兮。离景风而就不周,其不与诡激兮。非无俱无闷之俦,孰能敌兮。”
结合夏枯草的植物学特性,笔者不妨对吴其濬的《夏枯草赋》作出演义式的试释:当冬季寒冷到来时,多数草本植物都叶黄枝枯,渐呈凋零。冬至后开始生长的夏枯草,地下根茎却已在蔓延扩展,长出新叶,新株集聚成丛。虽处在浓雾严霜、干湿无常、土壤瘠薄等恶劣环境,它却展示出不怕艰难、顽强生长的气概,如同人们具有甘愿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从冬季种子在土中生根时就经受冷冻,春温后孕蕾抽穗开花,夏至后果实成熟又落入土中,连贯成它的一生四季。其植株枯萎与麦收同时,避开了夏秋间他种植物繁盛的季节。不与百草争妍,独自销声匿迹。就好像有些人不爱繁华,喜欢肃穆安静,自我内心充实为求,不以困难寂寞为悲。这种乐于离开优越环境,敢于去面对困苦艰难的举动,难道不认为是怪异偏激,不同于寻常的现象吗?它是对恶劣环境无所畏惧,且抗逆性极强的植物。如同那些不贪图享乐、胸怀坦荡、迎难而上、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勇往直前的高人,它独特的品格又有谁能与之比拟呢?
《易经》中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论述,天地阴阳与植物阴阳也有交换与互动。夏枯草以阴为胜,它在生长期间已经适应了天地间纯阳之气的热烈,所以夏枯草能够对付火热,药用能够祛暑、泻火、清解热邪。
如此独特的夏枯草,成就为一味优良的中药材。夏枯草的果穗是最佳的用药部位,在夏枯草半枯时采收了它,果穗、枝叶分别晒干或烘干,新的药材就可以上市了。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1083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