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中注穴的概述
1、定义
中注为经穴名,属足少阴肾经。中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2、别名
中注穴
3、出处
《针灸甲乙经》:大便难,中注及太白主之。
4、主治疾病
中注穴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便淋沥,腹泻不止,大便燥结,腰脊疼痛,腹痛,便秘,泄泻,痛经,现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疗卵巢炎,睾丸炎,输卵管炎,肠炎,卵巢炎,腰痛,结膜炎等。
中注穴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便淋沥、腹泻不止、大便燥结、腰脊疼痛等。
中注穴主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泄泻。
中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泄泻。
中注穴主治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便秘,小便淋沥等。
现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疗卵巢炎、睾丸炎、输卵管炎、肠炎等。
1.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炎,输卵管炎;
2. 其它:睾丸炎,肠炎,腹痛,便秘,腰痛,结膜炎。
5、穴位解析
中即中间,注即灌注,肾经之气由此灌注中焦,故名中注。
中注穴的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4寸,阴交(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中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脐中下1寸,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肚脐下半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中注穴。
中注穴的解剖位置
中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
中注穴的疗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上传导。
注意:中注穴应缓慢进针,以免伤及大肠。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艾条灸中注,每次5~15分钟,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等疾病。
中注穴的配伍
中注穴配支沟、足三里,有调三焦,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腹痛,大便秘结。
中注穴配次髎、三阴交、有健脾活血,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中注配太溪、中极,治膀胱炎。
中注配天枢、关元、支沟,治便秘。
中注配关元、命门、三阴交、关元俞,治月经不调。
中注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注穴具有调经止带,通调腑气的功效。
中注穴有理肠通便的作用。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聚英》: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备急千金要方》:主少腹热,大便坚。
《针灸大成》:主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84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