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穴

besoo2020-01-13  51

导读:一、大包穴的概述二、大包穴的取穴方法三、大包穴的解剖位置四、大包穴的疗法五、大包穴的配伍六、大包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大包穴的概述1、定义大包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第二十一穴位。属足太阴脾经。2、别名大胞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

大包穴

文章目录

一、大包穴的概述
二、大包穴的取穴方法
三、大包穴的解剖位置
四、大包穴的疗法
五、大包穴的配伍
六、大包穴的功效与作用
七、文献摘要

大包穴的概述

1、定义

大包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第二十一穴位。属足太阴脾经。

2、别名

大胞

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4、主治疾病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

5、穴位解析

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广大之人体,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此穴为足太阴脾之大络,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有坤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类经图翼》载:“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脏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杨上善说:“脾为中土,四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

大包穴的取穴方法

侧卧或正坐,举臂取穴,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大包穴的解剖位置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大包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第六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薄,活动性较大,由第5、6、7肋间神经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胸腹壁浅静脉,该静脉注入腋静脉或胸外侧静脉。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静脉并行。第6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外、内肌及其间血管和神经。肋间动脉发自胸主动脉,在肋角处分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行于肋沟内。所以,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长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并有胸背动、静脉及第七肋间动、静脉通过。

大包穴的疗法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3~0.5寸。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可灸,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针刺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

注意:内为肺叶下部,严禁深刺。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事项: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5092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