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阳之陵泉穴的概述
1、定义
阳之陵泉人体穴位。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
2、别名
筋会、阳陵、阳之陵泉。
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
4、主治疾病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等。
阳陵泉穴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肋间神经痛、腰扭伤、臀部肌内注射后疼痛、高血压、肝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病、习惯性便秘等。
也治疗其它疾病:如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5、穴位解析
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阳之陵泉穴的取穴方法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阳之陵泉穴的解剖位置
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阳之陵泉穴的疗法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法
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阳陵泉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5522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