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中脘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
艾灸方法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中脘穴的配伍
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
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