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2)

besoo2020-01-13  124

导读:一、中脘穴的概述二、中脘穴的取穴方法三、中脘穴的解剖位置四、中脘穴的疗法五、中脘穴的配伍六、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中脘穴的疗法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针刺方法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

中脘穴(2)

文章目录

一、中脘穴的概述
二、中脘穴的取穴方法
三、中脘穴的解剖位置
四、中脘穴的疗法
五、中脘穴的配伍
六、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七、文献摘要

中脘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

艾灸方法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中脘穴的配伍

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

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5744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