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犯罪学家凯琳指出:如果建筑物上有一扇破碎的窗户没得到及时修理,更多的窗户就会被破坏。她将这一研究结论形象地总结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的普遍的一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不少启发。看到“破窗”,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继续破坏这扇“窗户”。这样很简单,却是最完整的修复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修复了我们自己的心灵。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曾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辆近乎一样破旧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地方,一辆停在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附近,另一辆停在斯坦福大学帕罗奥托校区附近。两辆破车都被摘掉了牌照、掀开了引擎盖。一周后,实验者发现,这两辆车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前一辆车在三天的时间里就遭受了数十次的偷窃和破坏,最后成为一堆废铁;后一辆车在一个星期内只被一个路人碰过,并被盖上了引擎盖。
用破窗理论就不难解释津巴多所做的实验。
(1)初始状态的重要性。破旧汽车更容易让人联想为废弃物、垃圾等。如果放一辆崭新的汽车,应该会有更好的结局吧。
(2)城市规模。实验实施的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斯坦福大学相对纽约大学来说可算是“默默无闻”,帕罗奥托市与纽约相比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在纽约这样一个大规模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身份变得更加模糊。这就好比在一场大暴乱中,没有人知道某一个人具体做了些什么。大城市因此成为破坏、犯罪的最佳场所。
(3)环境的诱导。20世纪的纽约一直是犯罪率很高的城市。耳濡目染更多偷窃和抢劫,即使是本性善良的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许也会搞点破坏。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当我们再一次面对“破窗”,请扪心自问,是不是不应该推波助澜,让破窗更加破,而是修复那扇“窗户”,没有破碎的窗,世界岂不更加完美?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193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