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大超级自恋癖这病得治
一旦患上重度自恋癖,那就千万不能小瞧了,最近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新书中指出,大家绝对不要忽视这个问题。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了5种自恋症,你们可以对照自己检查一下哦!
1、恃强凌弱型
这种人一般喜欢通过诋毁贬低他人来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典型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口头禅:“你穿的什么东西啊!”
2、虚情假意型
这种人特会自来熟,常常把你哄得开心,就是为了赢得你对她的好感,然后在背后暗暗鼓劲儿比较。
口头禅:“哇塞,你的头发也太好看了吧!谁帮你剪的?哦,是他啊!行,那没啥事儿了,回见!”
3、显摆型
很明显,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突显你有多么白痴,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
口头禅:“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昨天纽约时报刚刚说过的啊。”
4、腹黑型
当这种人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时,他们通常都会全力反击,打倒那些比自己还厉害的角色。
口头禅:“我才不相信那些谣传呢,但可别惹我……”
5、沉迷型
这种人最可怕了,常常需要吸毒、性交或是幻想来满足自己,身边的朋友根本无法理解。
口头禅:“我是世界之主!”
自恋癖的病因
家庭环境
单亲家庭在自恋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亲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昵可以是含有性的内容的,常可使孩子产生与尊亲同意识或潜意识。另外,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离异的,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心理因素
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昵、宠爱,使有些儿童产生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做一体的心理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缺少同龄伙伴
我国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就会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与创伤性经历具备
如有的成年人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等,可使其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的兴趣,转而成为自恋癖者。
性别差异
1、自恋癖患者的性欲对象是自我,通常表现为影恋。即对当时当地的本人有强烈的性欲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镜像当作性行为对象。
2、自恋癖患者对异性一般没有性兴趣,对同性有一定的性兴趣,但必须是类似自己的那一类成员。其性行为多为手淫、性梦、性幻觉等自慰性活动,有时涉及同性恋或异性恋性活动,但并不爱恋对方,而是把性活动想象成另一个自我在与自己发生性关系。
3、这类患者有着极强的自我爱恋的潜意识。对他人的爱恋只是附带的,在情感上表现出一贯性的冷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他人。通常拒绝婚外性关系或可能损及其名誉和身体的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爱情专一,不会涉及桃色事件。
4、许多患者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趋向。他们通常是自我夸大、自我赞美、自我表现,常幻想自己容貌绝伦,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有不劳而获思想等。在感情和内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赏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损人利己,以我为中心,处事极端化,当受到批评、遇到挫折或失败后,表现出震怒、自卑、羞惭、常有过激和抑郁反应。一般来说,没有明显客观原因的独身主义者、不涉及同性恋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或男权主义者多少都有一些自恋癖的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恋癖者。
发现自己自恋应该怎么办
1、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以自我为中心是自恋的人最大的特征,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
2、要学会去爱别人
我们应该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更要爱别人。对于自 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 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有时爱能够 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 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