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和内向的人打交道

besoo2020-01-13  65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该如何和内向的人打交道?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和他们交往应该会比较费劲。其实不然,内向的人只是喜欢独立思考,自己和自己对话,下面就说说该如何和内向的人打交道。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他每天都需要有几个小时的独处时间?他喜欢安静地和…

该如何和内向的人打交道

乐雅养生网导读:该如何和内向的人打交道?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和他们交往应该会比较费劲。其实不然,内向的人只是喜欢独立思考,自己和自己对话,下面就说说该如何和内向的人打交道。

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他每天都需要有几个小时的独处时间?他喜欢安静地和别人讨论感受和思想,他可以在大群观众面前作一个激昂的讲演,在小群人中却感到尴尬、不善闲谈?他极不愿意参加聚会,如果去了,则需要很长时间来休息恢复?在别人出于好心和他愉快地搭话时,他不是皱眉怒视、粗声大气,就是咕咕哝哝、躲避畏缩?

如果你认识这种人的话,你会对他说“你太严肃”,或问“你有什么问题”吗?你会把他看作冷淡、高傲、无礼吗?你会加倍努力使他更合群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很可能你身边有个内向的人,而你关怀他的方式不合适。最近几年来,科学研究在内向人的习惯和需要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大脑扫描,科学家还知道了内向人处理信息的方式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这个不是我编造的)。如果你在这方面落后了,不用担心,你不是唯一落后的。内向的人很普遍,但他们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是最被人误解和最受委屈的一群人。

我知道的。我名叫乔纳森,我是个内向的人。

好吧,很多年来我一直不承认。毕竟,我的社交技能还不错。通常,我不阴郁,也不愤世嫉俗。我一点也不腼腆。我喜欢长时间地和人谈话,探讨私密的思想或自己热衷的兴趣爱好。但我最终还是自我确认了,向朋友和同事承认我是个内向人。这样我就感到解脱了,不再受到误解和模式化概念的伤害。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应该怎样敏感地去回应和支持你那些内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记住,可能你身边有一个你认识的、尊重的、天天交往的内向人,而你把他烦恼得发疯。你应该了解一些警告性的迹象。

内向是什么?这个词的现代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以及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今天,它是性格测试的重要部分,包括广泛使用的麦亚斯-布里格斯指标。内向人不一定腼腆。腼腆的人在社交场合焦虑、惧怕、自我苛责,而内向人一般不会这样。内向人也不是愤世嫉俗的,虽然我们之中有些人会同意萨特的说法“别人的早饭就是我的地狱”。但内向人会厌烦其他人,或觉得其他人无聊。

外向的人,在其他人面前会感到情绪兴奋,独处的时候会萎靡不振。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无聊。外向人独处十分钟就受不了,要给别人打手机。相反地,我们内向人在社交场合中呆一、两个小时后,就会需要离开、去为自己充电。我个人的比例是:每和别人打交道一小时,我就需要大约两小时的独处。这并不是讨厌社交,也不是忧郁的迹象,不需要吃药。对内向人来说,独自思考就像睡觉一样有康复作用,和吃饭一样给人带来营养。我们的口号是:“我没问题。你也没问题,但别在我眼前晃悠太久。”

有多少内向的人?对这个问题,我作了详尽的研究,我的方法是通过快速的谷歌搜索。答案是:大约25%。或者一半以下。或者 - 这是我最喜欢的说法——“大众人口中的少数,天才中的多数。”

内向人受到误解吗?我们受到大大的误解。这似乎是我们的命中注定。“外向人很难理解内向人”,教育专家吉尔·D.布鲁斯和丽莎·凯西格这样写道(上一段里引用的那句话也是出自她们之笔)。内向人倒很容易理解外向人,因为外向人花很多时间和别人在一起,说很多话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经常是你想躲都躲不了。他们像小狗一样不可理解。但反之却不成立,外向人对内向人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外向人假设,有人陪伴总是好的,特别是像他们自己那样的伴侣。他们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会喜欢独处。确实,如果你说想独处,他们还会生气。我经常向外向人解释这一点,但我怀疑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听我解释一小会儿,然后又开始像小狗那样汪汪大吠了。

内向人受压迫吗?回答是肯定的。首先,参政的都是外向人。政治是一种只有饶舌之人才感到轻松愉快的职业。你看小布什,再看看克林顿。他们在有人前呼后拥时发挥得最好。确实有少数几个内向人爬到了政治的顶端,如库里奇、尼克松,但这恰恰更好地证明了我的观点。里根可能是个例外,他那传奇般的冷淡和私密,可能是深度内向的表现。(我读到过,很多演员属内向型,而很多内向人在交际时,感觉自己在演戏。)内向人不是天生的政治家。

因此,外向型人在公众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太遗憾了。如果我们内向型人统治世界,无疑这个世界会是个更宁静、更理智、更和平的地方。库里奇好像说过,“你们知道吗,如果我们全都安安静静地坐着,这个世界五分之四的麻烦都会消失?”(他好像还说过,“如果你不说话,别人也就不会请你重复。”内向人不喜欢谈论自己,更不喜欢重复自己说过的话。

外向人喋喋不休地说话,渴求关注,他们在社交生活中也占有优势,所以他们也倾向于建立自己的期待值。在我们这个外向社会,开朗的性格被认为是正常的,因此也是可取的,它是幸福、自信、领导力的象征。人们总把外向人看作是慷慨、活跃、热情、有同情心。“善于和人打交道”是一种称赞。内向人常被描述成“警惕的”、“孤独的”、“矜持的”、“沉默的”、“自足的”、“私密的”。这些都是狭隘而苛刻的词汇,暗示着情感的吝啬、性格的小器。我猜想,内向的女性一定更多地受到责难。在有些圈子里,特别是在美国中西部,一个男人可以被人称作“坚强沉默”,有时仍能受到欢迎,而一个内向型女性因为缺乏这个选择,则更会被人看作羞怯、孤僻或高傲。

内向的人高傲吗? 他们几乎从不高傲。这是个很普遍的错误想法,我认为是由于我们比外向人更聪明、更善于反思、更独立、更理智、更文雅、更敏感。还有,我们不太喜欢闲聊,所以被外向人看作是一种轻蔑。我们在说话前总要思考一下,而外向人的说话就是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开会总要超出六个小时。有个眼光很敏锐的人,名叫托马斯·P. 克劳瑟,他写了一本书 “为什么外向型就应该赚大钱”。他在一个书评采访中说:“外向人喜欢自说自话,这让内向人几乎发疯。内向人不会公开抱怨,他们只会翻翻白眼,默默地咒骂这个黑暗的世界。” 说得确是。

最糟的是,外向的人一点没有意识到他们是怎样在折磨我们。有时,听着他们98%是空话的言论,我们真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我们怀疑外向人连自己的话都没听见。不过,我们还是坚定地忍受着他们,因为那些礼仪书籍 无疑是外向人写的,无不认为拒绝调侃是无礼、造成对话尴尬的表现。有一天,当人们理解了我们内向人的处境,当 “内向人维权运动” 生根开花,我们就可以说:“我是个内向的人。你很好,我很喜欢你。现在请你闭嘴,” 而不会被当作无礼了。而现在这只能是做梦。

怎么让生活中的内向人知道,我们支持并尊重他们的选择?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内向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性格倾向。

如何与内向的人相处

在处理同事关系中,有的同事反映,与性格内向的同事上级比较难打交道,难于融洽相处。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人,其心理内倾,少言寡语,情感深沉,反应迟缓、因此有人说冷淡孤立是内向的代名词,这是不恰当的,其实内向的人同样具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与人愉快相处,只是缺乏主动性,期望别人主动亲近自己,在感情上包容、接纳自己。因此,在与性格内向的人相处时,你不仅需要一种积极而主动的态度,而且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是与其出身、经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性格内向的人一般敏感性强,善于观察细小事物,往往喜欢抓住交往中一些细微末节,胡乱猜疑,以至产生心理隔阂,但又不直接表露。因此,与其交往应学会"角色互换",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以通情达理地理解和容纳,尊重对方,切忌简单粗暴。

其次,尽量熟悉了解对方,缩短相互间距离。性格内向的人不易接近,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对其性格特征,以及学习和生活中和具体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能以主动的态度去了解对方,熟悉对方,并以实际行动去接近对方,那么这种因性格差异而带来的心理距离会逐渐得到缩短。

第三,以热情、关切亲密的态度,感染、影响、带动他们。一般说来,性格内向的人不善交谈,不爱说话,有时尽管他们对某一事情特别关心,也不愿主动开口。因此,与内向的人相处交往时,你要表现得热情、关切、和亲密,以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回避倾向,以主动的启发、诱导,对其言行多作肯定评价,特别是注意多引导他们参加集体的一些文娱活动,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欢乐,使其感觉自己有一种“被重视感”,这对于你的相处交往的深入与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应以虚心耐心会心与其相处。因为性格内向的人不善于交谈,喜沉默寡言,在开口讲话时也特别注意他人的反应,因而与其交往相处时,应做到虚心、耐心、会心。虚心是指与其交谈时,应持有虚心聆听的态度。对方讲话不要随意插话,对方讲的某些观点你不赞成,要用婉转的语气提出疑问,切忌当场辩。耐心,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唤醒对方感情的一种方法。会心,是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就是在与其交谈相处时作出会心的反应。对方谈话要凝视对方,切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更不能随便看表,同时要注意表情的呼应,切忌故意做作。

作为性格内向的同学,也要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开放的社会里,良好的性格特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和迫切。要努力克服缺点,宽畅胸怀,积极主动与人交往。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287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