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症状_歇斯底里历史根源

besoo2020-01-13  86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歇斯底里症状很明显,经常歇斯底里的人通都患有人格型障碍。歇斯底里也有可能是婴儿型人格,经常有歇斯底里症状的人一定要及时咨询心理医师。婴儿型人格为了一件小事,小云又在家里闹开了,二十七八的她像小孩子一样撒娇、哭闹,直到磨得花…

歇斯底里症状_歇斯底里历史根源

乐雅养生网导读:歇斯底里症状很明显,经常歇斯底里的人通都患有人格型障碍。歇斯底里也有可能是婴儿型人格,经常有歇斯底里症状的人一定要及时咨询心理医师。

婴儿型人格

为了一件小事,小云又在家里闹开了,二十七八的她像小孩子一样撒娇、哭闹,直到磨得花白头发的父母让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女性在心理上可能具有 “婴儿型人格”。

除了情绪不稳,“小云们”还常有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但是经过检查又都正常。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是,她们好像并不想治好这些症状,而是以此来“邀宠”。一旦别人来嘘寒问暖了,她们更会夸张病情;如果没人理睬,她们又会大发雷霆,一哭二闹三上吊。如此反复折腾,让亲友头疼不已。

“歇斯底里”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任性”,其实是一种性格障碍,而且在女性身上多见。她们很会撒娇和讨好,像长不大的孩子惹人怜爱。但是,长时间接触以后,就会发现她们情绪大起大落,经常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容易失态伤害到周围人。

怎么消除这种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首先,她们需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其次,身边的亲友在适度关注她们的同时也要有个界限,什么能满足,什么不允许。再次,对她们头疼之类的“虚拟”症状别放心上。

歇斯底里历史根源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着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一词,起源于“hystero”,即子宫。当时认为本病与子宫有关,是一种妇女独有的疾病,是由于性的过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

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心理分离”,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的研究》,用性心理被压抑和潜意识的冲动等概念解释癔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转换性癔症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为超我所不允许的愿望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完全成功,于是,那些愿望采取伪装的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而成为症状。症状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的满足,或缓和超我和被压抑愿望之间的情感矛盾。

甘塞尔描述了甘塞尔综合症、假性疾呆和童样痴呆,并把它们和歇斯底里连在一起。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分为三个系统;皮质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而歇斯底里患者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增强,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患者情感强烈鲜明,又因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患者形象性思维突出,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幻想。以上机理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的性格特点。

歇斯底里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而皮质下出现脱抑制,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现象。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以至“不动”,形成歇斯底里性木僵。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基础。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机能较弱,原来的兴奋灶也较弱,因此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当前的刺激所抑制,故当前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由此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为何易于接受暗示性。

中国古代医籍中记载的“脏躁”、“奔豚”、“薄厥”,大多为歇斯底里表现。

心理健康很重要。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021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