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的父母来说,孩子2、3岁时是最让人头疼的时候,他会走会说会动,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可却时常因不听话、耍性子而讨人嫌。讲道理吧,他的小脑袋转不过弯来;动手打骂吧,面对这小不点又不忍心。其实,只要把准了孩子各年龄段的心理,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情景一:
军军两岁了,自从学会走路之后,他显得特别高兴,也变得活泼好动起来。这不,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切萝卜丝做菜,他也来了兴趣,拿着不知从哪儿找来的玩具刀,将妈妈择菜时扔进垃圾桶的菜叶放在小凳子上,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忙开了。到妈妈发现时,小木凳已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妈妈又气又恼,抢下了军军的刀,军军委屈得“哇”地一声哭闹开了,任凭妈妈怎么哄也不听。
心理分析:
处于军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头脑中已经有了独立的想法和愿望,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分离年龄”,他们迫切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因而拒绝父母从早到晚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此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分离心理,将以前的“全权统治”适当权力下放,只要没有危险性,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参与决定的权利,譬如让孩子决定自己玩什么玩具、去哪里玩等。
情景二:
这几天,丽丽突然变得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每次一看到老师就对妈妈说老师的坏话。妈妈很奇怪,是老师打骂了孩子?还是孩子忽然“学坏了”?通过了解,妈妈发现老师并没有打骂孩子,只是丽丽吃饭的时间太长,而且边吃边玩,所以老师表扬了吃得快的小朋友,点了丽丽的名字以示批评,没有给她佩小红花,她就视老师为“坏人”了。
心理分析:
父母要照顾的只是一个孩子,而老师是“大众母亲”, 所以老师对待孩子的问题处理方式和家庭中会有所不同。幼儿园生活是孩子离开父母的第一堂交际课,孩子还停留在以父母呵护为主的狭隘心理中,认为老师会包容或迁就自己的小错误。既然园里的规矩不能破坏,父母应该先与老师多沟通,讲明她的缺点,以便老师能适时引导,如在吃饭前先给予“你一定能比他们快”的鼓励,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
情景三:
小区的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玩闹,可3岁的曾炎只是羡慕地看着别人,无论父母怎么鼓励和怂恿,他始终不敢加入到那群快乐无比的伙伴中去,总是粘着妈妈不放,气得妈妈连连说他“真没用”。原来,上次在游戏时,曾炎在忙乱中被小朋友推倒在地摔伤了,受到爱子心切的妈妈的责备,此后,他就再也不敢和大家一起玩闹了。
心理分析:
玩耍中的一次伤害,不仅会使孩子产生身体的疼痛,还有可能遭到父母的责骂,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这是造成不少孩子离群的重要原因。其实,父母完全不必因此对孩子发火,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反而可以利用每一次这样的机会,教孩子学会在行动中如何加强自我保护,这样他才能掌握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以后的成长大有帮助。
看到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在感到高兴之余,也难免为他们此时的“劣迹”头痛不已——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也做;能摸的摸,不能摸的不顾危险也要摸。其实,孩子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是在不断教育引导的强化中形成的,因此,若活蹦乱跳的孩子和尚在襁褓之中时相比显得“不听话”了,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恐吓和打骂是没有用的,教育中既不能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父母应该多从这一年龄特征孩子心理发展的了解入手,根据其心智规律采取“赏识和纠偏并举”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首先,家长要清楚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步登天,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对于进步的方面要多给予赏识和表扬,强化这种行为;对于出现的问题,强硬批评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时应多从侧面引导进行教育和纠正,最后再根据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做好孩子内心的小主人与共鸣者,孩子才能将父母视为知己,在父母的指导下真正成长独立。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0239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