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食与色

besoo2020-01-13  198

导读:“中国特色”的食与色    中国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艾滋病再可怕,恐怕只会更多地增加避孕套的销量(虽然病毒尺寸和橡胶栅栏孔径大小关系的讨论依然暧昧不明),而不会吓住日益增长的追求丰富体验的人群。  正如“猪流感”引…

中国特色食与色

“中国特色”的食与色
  
  中国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艾滋病再可怕,恐怕只会更多地增加避孕套的销量(虽然病毒尺寸和橡胶栅栏孔径大小关系的讨论依然暧昧不明),而不会吓住日益增长的追求丰富体验的人群。

  正如“猪流感”引发的社会心理危机,只会让口罩和车载空气净化装置的经销商大捞一票,而不足以让人真去实践“不吃猪肉”这一一劳永逸的方法。在经济崛起的同时,欲望也会渐渐浮荡,而这二者,似有一种不怎么令人放心的相辅相成关系。

  食与色,固然是全人类乃至全体有性繁殖生物的共同需求和喜好,但在现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它们似已不是美国人类学家冯珠娣在引出话题时所借用的“食色,性也”四个短促绵软、貌似泰然的汉字所能概括,至少该用有点感叹意味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来强调其重要性。或许“旁观者清”---当冯珠娣在《饕餮之欲》中向我们展现她眼里的中国现当代食色生活时,读者恐怕不得不承认,60年来,渗透在几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中的食与色,还真是相当有“中国特色”。

  从作者对晚近几代中国人饮食方式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国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这一点大概会让历史上那些著作等身的乌托邦理论家们郁闷):“在旧社会,我们成年累月见不着肉,可是现在我们什么时候想吃饺子,就能吃上”---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这种赞颂新社会的表述,在冯珠娣眼中有丰富的人类学含义。食物的数量多寡、素与荤、单一与丰富,无不与时代、阶层、性别甚至公与私的政治生活特性密切对应。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和不少人暴饮豪食的生活习惯,难说是数千年文明的传统,还是现当代曾经的“饥饿经历”留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4577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