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分析:常见于本病中期或晚期。素体脾虚气弱,患本病后,肺气亦虚,气不布津,脾虚益甚,痰湿内生,故咳嗽多痰,面?s自汗,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脉细软。气道与声门与肺相通,为肺系所属,肺气不足则语音低弱。邪毒内蕴,已损肺阴,阴虚生内热,故低热不退,此为虚热。
5. 阴阳两虚
症状:咳呛咳血,面色暗淡,盗汗自汗,午后潮热,形体消瘦,或面浮肢肿,心悸气短,纳呆便溏,怕冷畏风,或肌肤甲错,唇周微紫,舌红少津,苔光剥,脉微细弱。
证候分析:见于本病晚期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例,已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肺脾肾俱病。阴虚则潮热形瘦,盗汗,肌肤甲错,舌红少津,苔光剥。阳虚则怕冷畏风,自汗。肺肾不足测心悸气短。脾肾两虚,水湿泛溢于肌肤,则面浮肢肿。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呆便溏。肺之血运不畅,则唇周微紫。
【分型治疗】
1.肺火炽盛
治则:清热解毒,泻火化痰。
主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加减:痰多者,加象贝母10克、海浮石10克;高热起伏,加生石膏30克、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腹胀便秘,加凉隔散10克(包煎),或生大黄6~10克(后下);口渴引饮,加生地10克、石斛10克;唇周青紫,加丹参10克、桃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肺泻火化痰的方剂。方中山栀、黄芩清肺泻火,清热解毒;知母清热滋阴泻火;桑白皮清泻肺中之热;贝母、瓜篓仁、桔梗止咳化痰;麦冬清热润肺;陈皮化痰燥湿;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6032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