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思考(6)

besoo2020-01-13  213

导读:四、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框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初步设想。  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大框架应包括大循环和微循环,涉及人体各器官、组织和临床各科。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与淋巴、组织液类似)…

对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思考(6)



  四、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框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初步设想。

  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大框架应包括大循环和微循环,涉及人体各器官、组织和临床各科。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与淋巴、组织液类似),循环的途径和通路是经络、三焦,循行方式是升降出入,环行不休。

  循环障碍的病理机制和病理产物:气停滞不行则为气滞,血停滞不行则为血瘀,津液停滞不行则为痰饮水湿。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相当于西医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液成分等的异常以及淋巴、组织循环机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与痰饮水湿同为病理产物,又同为致病因素。气化功能的主司是三焦,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均有赖三焦的气化功能,治疗水液循环代谢紊乱的疾病,多从三焦气化着手。痰饮是人体津液停积所致,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导致的气血病变,主要表现为使人体各部位的气机阻塞,气滞又可产生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湿内停、阻碍血行而成瘀,或瘀血阻滞,津液外渗而成湿。湿瘀互为因果,终致湿瘀互阻。

  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诊断标准:不仅要完善现有的血瘀证诊断标准,还应逐步建立气、津液的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应脏器的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不仅要注重整体辨证,而且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不同脏器的循环和微循环状况作出诊断和评价,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上一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7911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