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besoo2020-01-13  104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乐雅养生网导读: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若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真心痛、痴呆等诸病。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其研究也较深入。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内皮素(ET)、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还有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没药、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属为痰浊证。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血过氧化物含量降低,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化痰祛瘀汤由化痰药(如桔梗、海藻、瓜蒌、玉米须)及祛瘀药(如山楂、郁金、蒲黄、藏红花)共同组成,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水平,提高HDL-C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

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人至中老年,脾胃功能渐衰,脾虚则运化升清失职,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化为痰浊,阻于血脉,而形成高脂血症。肾气渐衰,肾的生化推动乏力,血失畅行,瘀滞于脉道而硬化。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 :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8561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