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抑郁药物警惕“撤药综合征”

besoo2020-01-13  150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自杀率在过去的45年中上升了60%,而抑郁症则是自杀的首要诱因。……很多人患上抑郁症也不自知。抑郁症往往使人陷入疾病的痛苦无法自拔,大多都会求助于抗抑郁的药物。然而,抗抑郁药物并不是万能的神药,早在…

服用抗抑郁药物警惕“撤药综合征”

乐雅养生网导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自杀率在过去的45年中上升了60%,而抑郁症则是自杀的首要诱因。……

很多人患上抑郁症也不自知。抑郁症往往使人陷入疾病的痛苦无法自拔,大多都会求助于抗抑郁的药物。然而,抗抑郁药物并不是万能的神药,早在200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发出警告,认为抗抑郁药会增加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的风险……一方面为了治疗抑郁症而使用抗抑郁药物,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抗抑郁药物导致的自杀,同时还要被“撤药综合征”和“抗抑郁药上瘾”所困扰。一颗小小的药丸里包含了如此多的谜团,让身处抑郁漩涡中的人们感叹于它的神奇疗效,却又恐惧随之而来的不良作用。

抗抑郁药物 只是让神经递质恢复到正常水平

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甚至有学者曾经用“情绪感冒”来描述抑郁症的普遍性。科学松鼠会成员,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蓝枫表示,抑郁症在学术上讲是与狂躁症相对的一种情感障碍类的心理疾病。人的情绪系统非常奇妙,就像一架构造精良的仪器,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可能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究竟是出现在哪里。于是和情绪相关的药物也就显得非常神奇,它的奇妙效果甚至让人把它和成瘾类药物联系在一起,怕吃了抗抑郁药物会成瘾。那么抗抑郁药物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药理室副教授,北医六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司天梅表示,抑郁症的致病机理现在还不是很明确,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患者某些神经递质的水平比正常人低。所以抗抑郁的药物也都是针对神经递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一般的作用机理都是增加单胺递质的释放或者减少递质的代谢。“其实抗抑郁药本身并没有成瘾性,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抑郁症患者的某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

停药时间 长期用药后减药过快警惕“撤药综合征”

对于正在服药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什么时候停药是人们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司天梅表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都不是很清楚,需要对症治疗,所以在用药和停药的问题上每个患者可能都不一样。但是一般都要掌握一个原则:保持最小的有效剂量,在不良反应可以忍受的前提下维持疗效,减少复发。因为抑郁症是一种很容易复发的疾病,所以国内外的指南都有表明抑郁症的病人应该长期治疗,减少复发风险。

一般病情很重的时候是急性期,治疗需要持续6到8周;有一些疗效但不是特别满意的时候为巩固期,需要持续6到9个月的巩固期治疗,目的是让症状进一步好转,通过吃药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最后进入维持期治疗。“虽然抗抑郁药不是成瘾药物,只是让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恢复到正常人水平。但是如果长期用药后减药过快,会使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出现紊乱,引发所谓的‘撤药综合征’,导致流涕、头晕头痛、出汗、肠胃不适、手脚震颤等情况。所以在维持期减药应该慢点减,从服药到停药中间持续的时间推荐是3个月。”

■ 热点Q&A

抑郁症应使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Q:抑郁症一方面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开导患者走出阴影;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在短期内恢复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然而,对于患者来说往往容易走到两种治疗的极端。一方面很多抑郁症患者抗拒药物治疗,不愿意服药;而另一方面很多患者感受到药物治疗的效果后又放弃了心理治疗,去看病的时候只为了开药。那么应该如何在两种治疗中寻找一个平衡呢?

蓝枫:抗抑郁药物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必要但不能代替心理治疗。“很多患者其实并不是很认可心理治疗,尤其是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吃药就可以,没有必要剖析自身的一些问题。这样很容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我觉得对于一些重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使他们在短期内恢复交流能力,为心理治疗提供必要前提,从这个角度讲药物治疗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

司天梅:对于抑郁症应该使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其实对于抑郁症患者是否应该使用药物应该看患者的病情。对于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往往有精神病型症状,比如对客观事实有歪曲但是自己又不能意识到,就有必要使用药物治疗。如果病人天天想着自杀,心理治疗就不一定能很快减轻自杀观念。所以还是需要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

■ 抗抑郁药物与自杀

自杀率或与年龄层次有关

虽然近年来各大媒体对于抗抑郁药物会增加自杀率的报道看上去言之凿凿,但这个观点的得出却充满了偶然性。司天梅表示,关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出的抗抑郁药可能增加自杀风险的警示,是源于一次新型抗抑郁药物上市的临床研究分析。在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对9种新型抗抑郁药的临床研究做分析,发现在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病人中自杀观念发生率的比例为4%,而服用安慰剂组的病人自杀观念发生率为2%。从这个分析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增加自杀风险。

不过,这样的分析却还不能说明抗抑郁药物真的会增加自杀风险。司天梅表示,任何一项研究都会受到研究范围、样本选择以及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且针对抑郁症这种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的疾病更是如此。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整体上是可以降低自杀风险的,但是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情况却不一样。对于24岁以上的成年人,抗抑郁药物不会增加自杀风险;而对于24岁以下的人群中并没有明确的数据能够证明抗抑郁药物会增加自杀风险。“我们本身也在进行一些研究,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抑郁症患者和年龄较大的抑郁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本身就有不同。25岁之前患病的患者往往表现在记忆力不集中,自杀倾向比较严重;而25岁以后患病的则多是睡眠问题和一些躯体问题。从这一项研究我们也可以认为服用抗抑郁药的青少年自杀风险较高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自杀风险就比较高,和抗抑郁药也许没有直接关系。”

■ 提醒

青少年服抗抑郁药需监控

司天梅表示,各国的用药指南上都建议对24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在用药初期,或者增加剂量的时候都要多加注意。首先应该多观察病人,经常和医生汇报病情。“因为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并不会马上就会出现,往往会在2到4周之后才能见效。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病情很可能急速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情况。在这段时间,应多找大夫交流。”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29782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