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腹痛为本病最突出表现,70%~10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定位不确切,程度可轻重不等;70%病例首发症状为血便或腹泻;少数病人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或“里急后重”。……
王阿姨50多岁了,平时身体一直很好,一天晚餐后突然腹痛、便血,送到医院急诊,确诊为缺血性肠炎,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好转。王阿姨很纳闷,听说过有心梗、脑梗,难道结肠也会梗死吗?
缺血性肠炎(IC)是各种原因导致供应肠道血液的血管发生血运障碍,引起缺血性肠道损害的一种综合征。轻症发作为肠绞痛或局灶性缺血性肠炎,重者发生肠坏疽、穿孔。以往认为该病临床少见,但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血管造影。核素显像等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老龄人群所占比例增大,IC发病率明显增加。本病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者,近年来也有不少青少年发病的报道,男女的比例为1.4:1,发病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此病应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结肠癌,肠结核。放射性肠炎等疾病相鉴别。
常见病因
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主要有两方面:
1.血管因素
指局部血供减少导致黏膜缺血,发生黏膜损伤。常发生于以下疾病者: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②对洋地黄制剂或利尿剂反应不良的充血性心衰。③由烧伤、消化道出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持续性呕吐,重症腹泻。强利尿剂等引起的循环血容量不足而导致的低血压或高凝状态。④新近发生的心肌梗死。⑤既往有四肢动脉血栓。⑧血管炎、淀粉样变性。主动脉瘤破裂等少见疾病。
2.肠管因素
包括肠腔压力及肠管蠕动。当肠腔内压力增加,肠蠕动过快时,肠壁血供明显减少。
如何诊断IC
尽管引起缺血性肠病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临床表现却有相似之处,主要有腹痛、血便。腹泻三大主症。
腹痛为本病最突出表现,70%~10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定位不确切,程度可轻重不等;70%病例首发症状为血便或腹泻;少数病人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或“里急后重”。缺血后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临床表现常因病变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状况而异。如受累肠壁较长,肠壁的完整性遭破坏,可出现肠穿孔,表现为剧烈腹痛,恶臭的血便。
对缺血性肠炎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如出现持续或突发腹痛,经检查无特殊发现时应想到缺血性肠炎的可能;如腹痛剧烈、有急腹症或休克体征需警惕有肠穿孔之可能。对疑及该病者必要时可行内镜、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等检查。
内镜下的病变表现多样,特点为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病变排列呈纵行性,一周内病变特点为黏膜出血、发红、坏死、糜烂及纵行溃疡形成,或仅有黏膜瘀斑及血管走行不清晰。第2周后则少有溃疡形成,至第4周时,各类型的黏膜坏死均已消失。一过性炎症型者多于4周内完全恢复正常。纤维狭窄发生于6周至4个月内。放射线检查可见病变肠段有拇指压痕。
慢性肠道缺血,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出血,吸收不良;肠道平滑肌反复受损,2~6周后出现纤维增生现象。
治疗与预防
轻症者可以自愈,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预后良好。对有动脉硬化者可给予丹参等活血药物治疗;对出现腹膜炎,肠穿孔,肠坏死者则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挽救生命。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20%的患者残留结肠瘢痕狭窄。有并发症者需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病变。如合并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则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预防缺血性结肠炎的侵袭,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饮食。多进食水果蔬菜,把血压、血脂和血黏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39498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