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种茯苓 王先有

besoo2021-10-10  168

导读:王先有,男,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湖南省靖州县,先后获“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怀化市十佳科技示范户”、“怀化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任湖南省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 在有“中国茯苓…

尝试种茯苓 王先有

王先有,男,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湖南省靖州县,先后获“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怀化市十佳科技示范户”、“怀化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任湖南省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 在有“中国茯苓之乡”美誉的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靖州茯苓专业协会及会长王先有的名声很响。但探访靖州茯苓协会,却很难见到王先有的身影,因为与茯苓种植打了40年交道的王先有,似乎一刻都离不开“土疙瘩”一般的茯苓,他喜欢往茯苓种植一线跑,不是在苓农家中传经送宝,就是在茯苓基地奔波忙碌……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尤其看到茯苓时,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认识王先有的人都这这么说。确实,王先有把钻研推广伏苓种植技术、推动茯苓产业发展,当成自己毕生追求。40年来,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帮,经他扶持的茯苓种植户成百上千,由他资助的科普活动数不胜数。由他发起组织成立的“靖州茯苓专业协会”,成为当地茯苓种植行业的一面旗帜。

在村里最先尝试种茯苓

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是常用的中药材,著名的龟苓膏、茯苓饼就是以茯苓为主要原料。靖州县森林覆盖率高,松树资源丰富,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均适合茯苓生长。王先有自从记事起,就经常看到村里有人挖到野生茯苓。虽然从地里刨出来的茯苓看上去像“土疙瘩”,模样很难看,但大人们都说是著名的中药材,最关键的是把它卖给公家还能换回钱,这令王先有心头羡慕不已。小时候王先有就开始幻想,要是能种好多茯苓,哪该多好,又能换回多少钱啊!

到20多岁,王先有把这种梦想变成了行动,他不管不顾地耗用13万斤原材料,开始自个研制人工种植松茯苓等菌种。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天不怕地不怕,啥事都敢搞,而且总是信心十足地以为啥事都能成。然而,雄心勃勃的王先有,给过一番折腾后却颗粒无收,如同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从头顶冷到脚心,十分狼狈,甚至成了笑柄。先前冷眼旁观的村民就像看了一出闹剧,各种嘲讽讥笑扑面砸过来,父母更是把他劈头盖脸地痛骂了一顿。

对一般人而言,面对这样的结果也许就死心了。但起步的失败却没有击垮倔强的王先有,没有烧灭他心头的火苗。他躺在床上反思了好几天,依然坚信科技的力量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翻身下床,跑到县药材公司,向懂得茯苓种植技术的师傅讨教,又一头扎进书店选购茯苓种植方面的书籍反复研读。当他已找到失败的“症结”后,便再度以承包形式开种茯苓。这一次,幸运之神惠顾了王先有,他通过潜心研究和精心培育,次年共收获鲜茯苓2.5万斤,并向大队上交了相当于20个男劳动力全年总收入的3200元承包金。

从梦想到失败,再到成功,不仅让王先有变得成熟起来,更让他坚定了将种植食用药菌做大做强的决心。1974年,王先有在本村兴办了全县第一个专业菌种厂,并指导农民同步创办种植示范基地;1983年,他又将狭小的乐群菌种厂迁至甘棠镇,兴办了辐射面较广的“甘棠食药用菌科研站”……从乐群村到甘棠镇,王先有的世界在不断扩大,他也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尝试种茯苓 王先有

传真经送绝活不讲条件

“如果不是王先有倾情相授茯苓种植技术,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混日子哦!”提到王先有当初对自己的帮助,乐群村村民鲍明深至今还感激不已。1981年,看到王先有种茯苓发了财,鲍明心头十分羡慕,便大壮着胆子借钱投资5000元种植茯苓。但因不懂技术,他连本金都没能收回。获知情况后,王先有及时上门传授技术,并免费提供茯苓菌种2400瓶。鲍明深因此收获鲜茯苓8500公斤、收入30700多元,并从此走上了靠种植茯苓发家致富的道路。

早年间,每次看到衣着破烂的乡亲们跑来参观自己的试验场,看到满面愁容的亲友到家里哎声叹气,王先有便不停地追问自己:我靠种茯苓发了财,为什么不能把技术传授给别人,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呢?结果他不顾家里人反对,决心将发财的“绝技”传授给乡亲。于是,他成了当地的忙人,不管春夏秋冬,都坚持深入村组,登门向农户传授茯苓种植技术。

默默无私的奉献,加上过硬的技术,王先有赢得各方的肯定。1988年,他因突出的专业技术,被靖州县供销联社食药用菌生产科技服务站聘为技术工人,端上了“金饭碗”。单位提供的场地、设备,为王先有施展才华提供了更有利的舞台,让他在科研的田地里越干越起劲。他夜以继日地琢磨、总结、检验,不同品种的茯苓特性、不同环境的生长需求,都被他掌握得炉火纯青。

自从被聘为技术工人,为群众服务不再是义务,而是一种责任。王先有凭着过硬的技术,竭尽全力为群众传真经、送绝活。新厂镇善里村的张云清,在贵州、广西投资13.2万元种植松茯苓,由于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致使血本无归。王先有闻讯后,深入到贵州、广西上门服务,帮助张云清获得收入27万余元。王先有还发动身边的15名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帮助3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更好地推广科研技术,王先有先后出资2万多元,邀请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的专家,拍摄了全国第一部《茯苓规范化节料栽培与加工新技术》VCD科教光盘,并在全国公开发行;出资2万元购置科普电教设备,创办了怀化食药用菌免费科普电教中心,每年免费播放科教片900余场次,受益群众13万人次;出资1.2万元,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配合县远程教育办公室制作了一套松茯苓无公害栽培技术VCD科教片,免费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湖南红星网站怀化分站上播放。

40年来,王先有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的活动,遍及湘西南的苗乡侗寨,先后免费提供菌种价值达9万多元,免费上门服务7000多次,扶持贫困户200多户;免费为群众赠送VCD科教光盘810套,为村组干部授课316次,培训人数达5800人次,为群众发放科普资料9万多份,费用达9.5万元。

尝试种茯苓 王先有

下岗不气馁继续种茯苓

2001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食药用菌生产科技服务站成了湖南省靖州县供销联社首批改制单位,仅捧了13年“金饭碗”的王有先成了一名下岗工人,那年他50岁。50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但王先有没有气馁、沉沦,而是重新卯足了干劲,继续在茯苓种植领域驰骋奔突。

为了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王先有自筹资金创办了靖州第一个民办科研所——湘黔桂食药用菌研究所。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试验,研究所于2004年选育出了茯苓新品种湘靖28,同时攻克了松茯苓袋料栽培的技术难题,并在湘桂黔周边18个县(市区)推广示范。这两项成果均通过湖南省科技厅、农业厅的成果鉴定,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

做大做强以茯苓为主的食药用菌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是王先有始终坚持的追求。他先后指导靖州甘棠、文溪、坳上、三锹、飞山等5个乡镇(管委会)建立了500亩松茯苓无公害袋料栽培示范基地,在大大提高食药用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靖州县实现无公害化规模栽培药食用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为了做大以茯苓为主的食药用菌产业,王先有自筹资金2万多元,牵头成立了“怀化食药用菌协会”,吸纳湖南、云南、贵州等地1200多户菌农参会,为带动全国食药用菌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还发起组织成立了“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并与香港中美贸易公司成功“联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目前,该协会引导经营户每年销往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的产品达6000余吨,出口总量占到了全国的65%,为国家创汇380万美元。

2006年至2008年,王先有负责的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连续三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十佳农民专业技术协会”,2010年又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选送的2株“湘靖28”茯苓菌株通过“神舟十号”送上太空,进行育种试验……

如今,在靖州的村村寨寨,乃至更远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依然能看到王先有奔忙的身影。“对我来讲,围着茯苓种植打转,就像围着人生打转一样,没有尽头。”年过六旬的王先有如是说。

尝试种茯苓 王先有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0950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