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怎么办?

besoo2021-10-24  123

导读:这个问题几乎涵盖了糖尿病治疗的所有环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蒙碧辉首先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正常人空腹8~10小时后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医院常用75克葡萄糖行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

这个问题几乎涵盖了糖尿病治疗的所有环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蒙碧辉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怎么办?

首先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正常人空腹8~10小时后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医院常用75克葡萄糖行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具体做法是:葡萄糖75克(由医院提供,事先已精确称量好并密封保存备用)+水300ml,空腹状态于5分钟内喝完,2小时后抽静脉血检测血糖,正常人小于7.8mmol/L。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目前,大多数权威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对血糖控制目标界定如下: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非空腹我们不妨理解为餐后2小时、中餐前、晚餐前、睡前,或其他任何时候(空腹除外)。临床具体实施时以餐后2小时可操作性较大,如果以其他时点为认定标准,则接近10.0mmol/L的血糖水平对大多数患者来讲还是过高了。

那么,是否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都搞一刀切?回答是否定的。对新发或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病程较短者、年龄较轻者,应尽早使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对健康有利是肯定无疑的。相反,对病程长(如大于15年)、严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肾病中晚期、严重糖尿病眼底病变)、伴发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晚期)、高龄,还有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等等,血糖控制目标要适当放宽。

有了上述的原则指导,临床医生就可对来诊者进行量体裁衣、处方用药了,经一段时间治疗以后,如果血糖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可从下面几方面寻找原因。

一为饮食是否规律。每餐开饭的时间点是否大致一样(差别不要超过15分钟),每餐饮食结构和食量是否经常改变,烹饪方法是否更改,比如用同量的大米或其他主粮,煮成饭和煮成粥,摄食后对血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后者因吸收快血糖便很快升高,但到了餐前往往出现低血糖。建议吃稀饭者不妨预留一点食物作为后期加餐用,以避免血糖“前高后低”的情况发生(可在餐后2小时左右加餐)。是否经常不规律加餐(零食)。另外,糖尿病患者最忌暴饮暴食。因此,建议患者每天饮食要保持相对恒定,任何更改都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有时一次较严重的血糖波动会影响数天之久,需要重新摸索出新规律来。总之,糖尿病患者管理饮食至关重要,实施过程中确实面临诸多的挑战,每一餐都在考验自己的情商和毅力。

二为活动量的改变。活动较多时血糖会控制好一些,反之则差些。虽然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但每个患者需自己摸索和探讨其规律来,使饮食、运动、药物三者能相互配合好。

三为药物因素。药量不足、剂型、品种改变,包括从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或从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或两者联合,等等,都会对血糖产生影响,需要观察调整。这里需要指出的另一种极端情况是,有些患者经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控制良好,自己认为已痊愈,把原来的药物全停了,停药后也没有监测血糖。直到某一天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一测血糖又飙升了,前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下又回到从前,何苦让自己的身体这样被折腾呢?一般血糖失控者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大概是3周~3个月,一旦把“帝国王朝”建立了起来,今后过的基本是太平日子了,只要持之以恒,维持有限的治疗,每年定期全身检查2~3次,多能保你平安,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为体内潜在疾病的影响。如果降糖药物剂量、饮食和活动量都没有大的变动,而血糖突然升高,要特别注意体内可能存在潜在的感染或其他影响血糖的疾病。如合并甲亢,此前尚未被诊断,甲亢会额外的使血糖升高。感冒、肺炎、尿路感染,有时自己也不怎么在意而被忽略了,到了医院检查才被发现。感染将使血糖迅速升高,这是由于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而原先的降糖药物又没能及时加量。此时,除了适当调高降糖药物外,还要治疗引起血糖波动的新发疾病,合并感染者必须积极控制感染

五为体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忌体重的显著增加(如增重达到3kg以上),尤其是腰围超出了理想的范围(如女性腰围超过了85cm,男性腰围超过了90cm),这时体内胰岛素抵抗会随之加剧,原先所用的降糖药会逐渐失效。解决的办法除了及时调整降糖方案以外,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控制体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应不断自我评估,不断自我完善。对治疗前就存在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应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既要把升高的血糖控制住,又要将体重降到理想范围或接近理想范围。现实世界里,为数不少的患者却不是这样,治疗后体重不是下降而是攀升,腰越来越宽,身体越来越沉重,步子越来越小,上气不接下气。治疗初期所获得的血糖良好控制,才刚刚缓过一口气,一下又转向持续失控、恶性循环的快车道。其成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饮食没有调整,固执“以吃为天、以吃为乐、吃少吃亏”的观念,治疗中更因血糖从高往下降或因下降过快,虽然血糖还处在正常范围内,但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下一时还调整不过来,对新的生存环境不适应,水土不服的现象随之发生,出现“类低血糖反应”,饥饿感明显,食量非但不减反而增加,体重随之快马加鞭,一天一个样。解决的办法当然是要改变观念,身心投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讲究“吃法细节”,对“类低血糖反应”的患者则采取循序渐进,适当延长血糖达标的时限,让身体能最后适应新环境,迈向新生活。二为长期不运动或运动不足。除了一些特定情况需要限制运动以外,糖尿病患者每日进行适当的体力支出不仅对血糖的控制本身有好处,对整体健康而言也是好处良多。每天多挤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上下楼多走楼梯,少等电梯,累计运动至少达到30~40分钟(理想的运动量是每天50分钟以上,肥胖者要求达到60分钟)。此外,办公室职员连续静坐不要超过1.5小时,应该定时活动一下四肢;三为治疗措施不当。这里主要指降糖药物的使用。某些引起体重增加的降糖药物的不当使用,助长体重的不适当增加,包括用药剂量、使用时机、各种降糖药物的搭配、调换,等等,都要遵循合理性、科学性、个体化的原则。降糖药物的使用是有时限性的,需要随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否则有可能无形中从治病演变为致病。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的多见,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就没把它当回事,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体重增加所带来的危害,这种“视而不见”的怪现象折射出大家对糖尿病防控知识还缺乏应有的知晓,更说不上如何去贯彻落实了。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当必须使用药物治疗时,应当及时接受合理的用药,但在充分汲取药物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应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其不利的风险。与此不同的是,治疗前存在体重不足或消瘦者,治疗过程中理所当然要把体重恢复到理想范围,当体重已恢复到目标时,就需要对原先制定的饮食方案、降糖药物剂量和种类进行必要的调整,否则也有可能使体重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如食量要有所调低,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的降糖药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治疗本身都需要进行重新权衡其利弊,该停的要停、该减量的要减量、该改换为其他药物的要适时调换。有糖友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调血糖来了,一看就是高大上,大腹便便,粮仓都建在腰间。我问是否服用二甲双胍,有的说从没听说有此物,另有说曾服过几片就停了,原因是“听说胰岛素无毒副作用,对身体无害”,所以一直就用它。我一时语塞。自己多少算是糖尿病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多年来一直都在劳作,突然间觉得心口被一团东西堵住,实在无言以对。根深蒂固在骨子里的东西,你能三言两语轻易改变?健康是大家的事,没有局外人,有些问题确实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认真反思。屈原老先生的名句又回荡在耳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体内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会逐步下降,因此血糖也就随之有所升高,原先口服的一些降糖药物也逐渐耐药或失效,需要更改其他的降糖药才能把血糖控制住。如何判断自身胰岛素分泌的储备功能呢?这是一个专业问题,需要专科医生来把握,建议糖友每年作一次评估,在门诊抽血即可,简单一点就抽空腹+餐后2小时两个点,检查血清C肽水平,标化一点则空腹+餐后3个点或4个点的血送检。如果体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储备功能,说明你自身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自我调节血糖,加用降糖药是在帮助、协同并增强体内胰岛素的降糖效应。反之,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已完全丧失,只能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降糖了。这种情况见于一旦确立诊断的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多在病程10年以上才逐渐出现。

影响血糖的情况还有不少,如心理应激,包括失眠、焦虑、赌气、压抑、家庭或生活变故、学习和工作压力,这时要充分依靠自己的智慧,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最终定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对一个已与疾病斗争多年、久经沙场的患者来说,平时注意积累自己的心得,碰到上述问题有时不用找医生也能应对自如。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1136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