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疾病, 是现代医学攻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 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糖尿病成为公认“的 心身疾病”。糖尿病患者有特定的心理特点,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能会引发糖尿病。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 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 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成为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 交感神经兴奋, 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使血糖升高。同时, 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 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 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征, 针对这些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可延缓疾病发展, 促进疾病的康复。
下面谈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心理处方:
否认心理特点: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早期, 往往不能很快接受患病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 持否认和怀疑的态度, 认为“ 不可能“”、 我怎么能得糖尿病呢”, 怀疑化验结果和医生的诊断, 否认自己患病, 拒绝接受治疗, 不注意控制饮食, 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了一点, 对身体无大影响, 对疾病采取无所谓、满不在乎的态度, 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心理处方: 患病早期阶段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接受患病事实, 尽快转变角色, 接受治疗,对早期控制疾病的发展十分关键。首先要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接受现实,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 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但这一阶段不可过分强调疾病的严重后果, 应适当介绍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希望和进展, 否则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悲观甚至自杀念头。
失望和无助
心理特点: 1 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 可能将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 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 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恨“苍天不公”, 加上必须终身控制饮食, 平添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患者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 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低落, 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情感脆弱, 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 将愤怒的情绪转移向父母, 对父母、甚至所有的人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久而久之会出现人格改变。
心理处方: 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等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此基础上让患者采取宣泄法使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出来, 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 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 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往往需要多次才能达到目的。
焦虑恐惧
心理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 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加上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 并存在许多误解, 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担心会影响自己一生, 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恋爱、家庭, 害怕死亡等。对治疗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过分关心, 也可导致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心理处方: 这时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对患者的主诉要进行肯定和接纳, 了解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 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 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 帮助患者制定糖尿病饮食和生活作息时间表,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 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缓解心理障碍。教会患者几种放松的方法, 如深呼吸、自我暗示等, 必要时可适当应用小剂量的抗焦虑剂, 最好晚上服用, 缓解焦虑的同时也可改善睡眠, 不必长期应用。
自责自罪
心理特点: 患者患病后可能丧失很多功能和机会, 不但不能照顾家庭, 履行自己各方面的义务, 同时, 长年治疗又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感到自责、内疚, 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这可能是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产生的前期阶段。
心理处方: 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 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 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 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疾病控制稳定, 才能减少花费, 并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悲观厌世
心理特点: 患病时间长, 并发症多且重,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对治疗产生失望和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 自暴自弃, 对医护人员不信; 或者因长期治疗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 因病致贫, 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因此不积极配合治疗, 放弃治疗, 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 经常唉声叹气, 面带愁容, 悲观厌世, 出现自杀的想法。
心理处方: 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 主动与患者谈心, 提供合理治疗信息, 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保护性的解释, 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染患者, 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 进行必要的自杀危机干预, 采取必要的防备措施, 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愿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朋友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