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角孙穴的概述
1、定义
角孙,经穴名。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别名
角孙穴
3、出处
《灵枢·寒热病》
4、主治疾病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
现代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及偏头痛等。
角孙穴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5、穴位解析
角孙为经穴名(jiǎosūn TE20)。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角孙是手太阳小肠经、手足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
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该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角孙穴的取穴方法
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角孙穴的解剖位置
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
角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及耳颞神经的分支。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无深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由颞神经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继经颞筋膜入颞肌,直抵骨膜。颞肌属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角孙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般针尖向后沿皮刺0.3~0.5寸。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耳周。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角孙穴的配伍
角孙穴,率谷穴透角孙穴配足临穴泣治眩晕。
角孙穴配小海穴治牙龈痛。
角孙穴配翳风穴、耳门穴、风池穴治耳痛。
角孙穴配风池穴、太阳穴、肝俞穴、膈俞穴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
角孙穴配听宫穴、翳风穴,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角孙穴配颊车穴、下关穴、合谷穴,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牙痛。
角孙穴配太阳穴、头维穴、太冲穴,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角孙穴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吸湿降浊,清热消肿,散风止痛作用。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颊车,主牙齿不能嚼。
《针灸大成》:龈痛,角孙、小海。
《医宗金鉴》:主治目中生翳。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493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