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besoo2020-01-13  156

导读:一、胆囊息肉的概述二、胆囊息肉的典型症状三、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四、胆囊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胆囊息肉的并发症六、胆囊息肉的防治方案胆囊息肉的概述1、定义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

胆囊息肉

文章目录

一、胆囊息肉的概述
二、胆囊息肉的典型症状
三、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
四、胆囊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五、胆囊息肉的并发症
六、胆囊息肉的防治方案

胆囊息肉的概述

1、定义

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2、别称

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息肉。

3、发病部位

胆囊壁。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无人群限制。

6、科室

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的典型症状

1、胆囊息肉的典型症状

胆囊息肉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BUS随访(3~6个月),若出现明显症状或PLG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如届时胆囊功能良好,可作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往往<10mm(82%),以多发性为主(75%),外观呈桑葚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因而很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则可作腹腔镜胆囊切除(LC)。

良性非胆固醇性PLG占35%,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但与胆囊炎症相伴,多数有临床症状,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因此,一经查获宜及时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性质。

2、胆囊息肉的分类

临床上,胆囊息肉样病变可以分为以下5大类:

2.1、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是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并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多发,外观黄色分叶状,桑椹样,柔软易脱落。

2.2、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粘膜相似或稍红。

2.3、胆囊腺肌病、腺肌瘤

胆囊腺肌病、腺肌瘤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肥厚性病变,分为局限型、阶段型、弥漫型。上皮的增生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呈囊状扩张,并充满粘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

2.4、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即胆囊腺瘤,是真性胆囊良性肿瘤,一般有粗短的蒂,表而光滑或分叶状。腺瘤多为单发,好发于胆囊体、底部。可分为乳头状腺瘤和非乳头状腺瘤。

2.5、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来源于胆囊上皮,形似腺瘤样隆起状。表面光滑,通常无蒂,单发或多发,以胆囊底、体部多见。

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

研究人员从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的机理上,经多年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从近千例的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B超引导下,经观察发现K-RAS基因,终于总结出各种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胆细胞内存在一种K-RAS和一种(G-RAS)抑息基因,又称多肽链合物。这两种基因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在大量低下的情况下,这种致息与抑息的活性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C、单核吞噬C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的监控能力下降,是常见的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改变胆囊内环境稳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进一步增强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后结合,形成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内生长突出赘生物,称之胆囊息肉。这些都是常见的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6658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