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
为了探讨青少年人格偏离和青年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我们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分别进行了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系列研究。
对中学生的调查是在北京市两所重点中学和两所非重点中学进行的。按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采用自评问卷、“人格诊断问卷”(pdq-r)、“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调查了1148名初一和高一学生,结果发现14.3%的学生疑有人格偏离,3.7%的学生有人格偏离。资料分析显示,人格偏离与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负相关,父母养育方式、教育程度、学校类型等因素是人格偏离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
在3年后对同一批中学生以同样方法进行了追踪随访,结果发现他们的人格偏离明显减少,初中和高中异常的学生转变为正常的比例分别为81.3%和44.2%,而正常学生转变为异常的比例仅分别为7.4%和2.6%。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的人格倾向大部分会得以改善,这说明对青少年人格偏离进行干预可见成效。
对大学生的调查是在某重点理工大学中进行的。我们采用同样方法调查了2205名一年级学生,经精神科医生采用“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进行检查,确诊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5%,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是正常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患病率是双亲家庭的5.9倍。
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比如对子女的过分惩罚、羞辱、刻薄和吝啬,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败和挫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环境容易产生敌对情绪,易记仇报复,使之成为人格障碍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经济收入过低和独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总之,在我国独生子女的特定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现状值得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对于青少年人格障碍的预防,首先要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还应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发育。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226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